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2-27] 南亞災區重建 用錢更要用心

 昨日是22萬南亞海嘯死難者的祭日。這場世紀大災難已過去一年,雖然在全球範圍發動了「有史以來最慷慨」的捐助,但救災效果並不理想,尚有80%的受災家庭無家可歸,140萬人未脫貧,數以萬計的「海嘯孤兒」活在陰影中,海嘯預警機制也有待建立與完善。我們希望世界各國和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成員,在捐助金錢的同時,拿出更多的愛心、耐心與責任心,協助災區重建與恢復工作。

 海嘯發生至今,全球私人捐款已突破57億美元,而各國承諾捐贈的100多億美元,也已到位70%以上。不斷湧入的捐款使得南亞地區再次「水浸」,並引發通貨膨脹。但這些捐款,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南亞災民的悲慘境遇。所以,世界各國和地區除了金錢的慷慨捐輸外,還要踏踏實實做好幫助災區重建的工作。

 目前,180萬名失去家園的災民中,僅20%獲得永久安置,絕大部分人仍不得不居住在臨時帳篷和庇護中心。其中還有140萬人尚未脫離貧困。這說明,金錢對於救災來說,並非萬能。輸血不如造血,各國必須拿出更多的耐心,派出更多的災後重建隊伍,協助當地政府做更多更為踏實細緻的工作,幫助災民自力更生,重建本土經濟,發展社會互助型企業。此外,對於災民來說,需要重建的還有精神家園。南亞海嘯死亡22萬人,但因此失去親人者數以百萬計。這些親人們至今未走出恐懼陰影,有的甚至患上抑鬱症。有關調查顯示,南亞數以萬計的「海嘯孤兒」生活堪憂,其中三分之一對前景感到悲觀。這需要各國政府特別是民間組織和志願人士,奉獻更多的愛心,撫慰幸存災民的心靈創傷。

 災後計劃興建的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尚未完工,已經建成的一些海嘯報警塔,常現誤報,發達國家還應該在這方面承擔更大責任。

 本港民間組織和志願人士,歷來對救災扶貧具有奉獻精神,在如何幫助幸存災民渡過心理危機、重建家園和恢復經濟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香港16名無國界社工代表,昨已啟程前往泰國災區,計劃向當地災民提供心理輔導。我們希望,本港有更多的團體與民間人士能利用自己成功的救災扶貧經驗,為推動南亞災區重建發揮示範作用。香港紅十字會去年共為南亞災民籌款6億2千萬元。本港有關團體應跟進善款的使用情況,對市民尤其是捐款者有一個清楚的交待。(文匯社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