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7] 國際對華戰略:借重和疑慮的交叉與抉擇
■熊光楷 中國國際戰略學會會長
熊光楷將軍指出:當前,國際社會的「中國熱」持續升溫,但「中國機遇論」和「中國威脅論」並存,對華戰略借重和疑慮都在增加。一方面,中國和平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各國對華戰略借重呈明顯增強之勢;另一方面,「中國威脅論」再度泛濫,有些國家對華防範和疑慮也呈上揚之勢;國際社會要了解中國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國選擇的是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一年來,中國領導人在國際國內重大場合多次強調,中國選擇和堅持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是和平、開放、合作的發展。
編者按:中國國際戰略學會會長熊光楷接受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記者訪問,就一年來國際安全形勢以及中國的和平發展作出回顧、展望和分析,訪問題為《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妥善應對安全威脅多樣化》,現摘要如下(文章的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2005年是我國「十五」時期的終局之年,又是即將進入「十一五」時期、承前啟後的重要一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描繪了我國在新世紀第二個五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對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營造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一年來發生的國際重大事件表明,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流,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但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有新的發展。
2005年國際安全領域的突出動向就是以恐怖主義為主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愈加凸顯,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嚴重存在,能源安全等經濟安全問題繼續引起廣泛關注,安全威脅多樣化的挑戰更加明顯;但大國相互借重增加,和平協商成為解決爭端的主要途徑,各種形式的安全對話與合作日趨活躍,國際社會在應對安全挑戰上取得新的成效。
安全威脅:多樣化趨勢
一年來,國際威脅多樣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以恐怖主義為代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愈加凸顯。國際恐怖活動繼續呈上升趨勢。截止到11月底,全球已發生較大規模恐怖事件約360餘起,比2004年同期約增加20%;造成約3000餘人死亡,比2004年同期約增加10%。與此同時,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很嚴重。禽流感蔓延勢頭相當迅速。非傳統安全威脅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是以軍事安全為代表的傳統安全問題仍很嚴重。2005年全球範圍內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仍保持較高數量。截止到目前,全球共發生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39起,比2004年全年的36起增加3起;新發生15起,與去年新發生數持平。各國依然高度重視軍事安全的地位和作用,繼續加大軍隊建設的力度,以新軍事變革為核心的國際軍事競爭進一步趨強。主要國家繼續加大國防投入。
軍事安全領域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是圍繞核問題的較量有新的發展。當前對許多國家而言,儘管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上升,但傳統安全威脅仍是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威脅,軍事安全和國防建設的地位依然突出。
三是以能源安全為代表的經濟安全問題日益明顯。「高油價時代」的到來,使能源生產地和能源通道安全等問題進一步凸現。能源價格走高的不利影響更加突出。據世界銀行預測,油價上漲將使2005年美國經濟增速降低約0.75%,亞太地區經濟增速降低約0.5%-1%。世界經濟還面臨著貿易摩擦多發、美國財政和貿易「雙赤字」問題日益嚴重等隱患。
各國關係:相互依存借重
一年來,單邊主義進一步受挫,各國在安全領域內的共同利益增加,相互依存和相互借重上升,雙邊和多邊安全對話與合作活躍,國際社會在共同應對安全挑戰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一是大國相互借重有所上升,安全合作得到加強。當前,大國之間相互借重合作與相互防範競爭並存,但相互借重與合作的一面更加突出,在安全領域內的共同利益增加。中國與其他大國間的戰略對話與安全合作不斷加強。中美元首年內五次會面。中俄元首年內五度會晤,啟動了國家安全磋商機制。中歐關係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推進的良好局面。美歐俄等大國間的戰略對話與安全合作有所加強。大國間在地區安全上共同利益增多、合作趨強。
二是各國大多以社會經濟發展為主要政策取向,和平協商解決爭端的途徑得到加強。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程度進一步上升。更多國家把經濟發展作為主要政策取向,營造更有利於自身經濟發展的和平環境,和解與對話日益成為國與國之間解決爭端的主要途徑。朝鮮半島北南和解勢頭日趨強勁。印巴和解勢頭日益明顯。
三是多邊對話與合作日趨活躍,多邊安全機制得到加強。作為多邊安全機制的核心,聯合國正在發揮更大的作用。應對自然災害與禽流感的國際合作顯著加強。能源安全和能源通道安全合作引起重視。
但國際社會在加強安全對話與合作、共同應對各類威脅和挑戰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大國之間的戰略利益分歧依然明顯,對深化大國安全合作構成一定牽制;由領土、資源、民族、宗教等問題導致的矛盾盤根錯節,難以在短期內消除,對各國改善相互間關係和熱點局勢降溫都構成一定阻力;國際安全合作在機制化、長期化和提高針對性、時效性等方面尚存在許多具體問題。
對華戰略:借重和疑慮增加
當前,國際社會的「中國熱」持續升溫,國際關係中的中國地位日漸提高。中國在國際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理解和歡迎,外部輿論環境總體趨於客觀友善,但各國對華戰略借重和疑慮都在增加。
一方面,中國和平發展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各國對華戰略借重呈明顯增強之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9月6日接受訪問時表示,他無法苟同「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及其國力的提升有助於世界的和平與繁榮。總的看,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看法,出發點不盡相同,但主流是積極的。各國在經貿、能源、反恐、防擴散以及地區安全等領域內對中國的戰略借重明顯增強。
另一方面,有些國家既想從中國發展中受益,又擔心受到中國發展的衝擊甚至挑戰。在「中國機遇論」佔居主流的同時,「中國威脅論」再度抬頭,版本不斷翻新,涉及更多領域,波及更多地區。特別是有些奇談怪論將世界上新發生的問題,都與「中國威脅論」掛鉤,如「中國商品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中國匯率威脅論」等,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外部環境產生了消極影響。
親仁善鄰:奉行和平外交
透過國際上的「中國熱」可以看出,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發展和未來走向引起了世界的高度關注。要了解中國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國選擇的是什麼樣的發展道路。
第一,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和平外交思想的重要體現。中國文化歷來熱愛和平,主張「協和萬邦」、「親仁善鄰」。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早在1954年,就提出並與印度、緬甸領導人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重要論斷,積極倡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提出,要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主張維護世界多樣性,推動世界多極化,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再度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將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並提出了「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主張。
符合國情:戰略考慮與抉擇
第二,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符合基本國情的戰略考慮,也是從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出發的必然抉擇。中國人民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結論,就是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強大。只有始終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我們也要全面認識當前的基本國情,清醒地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維護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
第三,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共同發展的積極因素。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當今時代的主流。任何國家要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都必須順應世界發展的大勢。中國的和平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國積極參加國際反恐合作,對國際反恐鬥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積極斡旋,先後促成朝核問題三方和六方會談,為維護東北亞和平與穩定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中國本著互諒互讓、公平合理的原則,與俄羅斯等國全面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與東盟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以及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等地區安全機制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和平發展為促進共同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中國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截止到2005年9月,共進口17698億美元的商品,平均每年近5000億美元,為相關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約1000萬個就業崗位。今後5年,中國進口商品總額預計將超過30000億美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超過40000億美元,這將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中國的和平發展在國際社會中產生了更快更積極的影響。從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到2004年底印度洋海嘯災難後展開大規模援助行動,再到2005年美國遭受颶風襲擊和巴基斯坦地震時伸出援助之手,中國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國「10+1」、東盟與中日韓「10+3」等區域合作中也日益發揮著重要影響。中國將通過自身的發展,推動和平、發展、合作的歷史潮流不斷前進。
總之,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作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中國的發展不僅將造福13億中國人民,也將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有利於國際社會攜手合作並妥善應對安全威脅多樣化的挑戰,共同維護國際和地區的安全。(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