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余綺平
誠如愛因斯坦所說,「莫扎特絕非凡夫俗子。」
莫扎特「音樂神童」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的天才,長久以來都無可置疑─4歲那年,只花了半小時,自彈自作一首小步舞曲;12歲,寫出首齣歌劇。
一個星期後(27日)是莫扎特250歲誕辰,世界樂壇正以排山倒海的節目,去歌頌這位天才為人間帶來貢獻之際,一部有關莫扎特生平紀錄片同期上映,內容推翻了莫扎特的天才論。「他只是一位勤勞音樂家而已。」導演說。
紀錄片《細查莫扎特》(In Search of Mozart)導演格拉保斯基(Phil Grabsky)說,「我一直被莫扎特『天才』兩字迷惑,原來全屬一派胡言。」「天才有著共同點;他們充滿幹勁、處事果斷、家庭用心栽培,是當時社會下的產物……莫扎特具備了這些條件。但是,他的成就並非天賦,而是辛勤努力的結果。」
電影誤導觀眾
紀錄片追蹤莫扎特的成長歷程,訪問多位學者和藝術家,包括捷克次女高音柯希娜和美國女高音弗蕾明,她們都以擅唱莫扎特作品而名震國際藝壇,對他自有深厚認識。
外界認定莫扎特是天才,相信是受了電影《莫扎特傳》影響。該片於1984年上映,奪得7項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莫扎特在電影裡才氣橫溢,另一方面,卻又被醜化成一個猥褻、終日混在女人堆的樂匠;偶爾,他的樂曲會冒出「天才」火花。
本月底英國上映的紀錄片《細查莫扎特》,將替莫扎特平反。片中引證,莫扎特每晚出席不同形式音樂會「取經」,虛心向音樂大師討教,然後努力地重複檢修自己的創作。「他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天才。」導演格拉保斯基批評《莫扎特傳》一片嘩眾取寵,誤導觀眾。
紀錄片訪問現代音樂家黑茲爾伍德,他認為《莫扎特傳》將莫扎特重新捧上音樂大師殿堂,與貝多芬同列位,與事實不符。「在此之前,人們只覺得莫扎特的音樂很動聽,容易入耳,就像那些淺薄的『朱古力盒音樂』。」不過,他不得不承認,莫扎特的成就,結合了天才與努力。
賴斯訪奧祝賀
紀錄片也訪問了《莫扎特指引小書》(A Pocket Guide to Mozart)作者甘延(Nicholas Kenyon),他同意上述論點。甘延指出,莫扎特強調自己為實踐者。「事實證明,他不斷譜曲,也不斷修改已完成的作品。」
甘延認為,莫扎特的音樂神童形象,是他逝世後,才被塑造的。「年代不同,對莫扎特的看法自然有異。例如,古典與浪漫年代的作曲家,就有不同觀感。後者認為,莫扎特那些隨意寫來的樂曲,都屬於永垂不朽。」
無論後世對莫扎特的藝術評價如何,下星期慶祝他生日的活動依照鋪天蓋地。各項國際活動中,當然以莫扎特出生地─奧地利薩爾茨堡最矚目。莫扎特創作的22齣歌劇將巡迴演出;博物館舉行「萬歲!莫扎特」展覽;古老劇院大樓重新裝飾,通宵達旦地為這位樂壇大師喝彩歡呼。
到時,美國國務卿賴斯將專程訪問奧地利,出席兩個紀念音樂會;其中一個由維也納管弦樂團利用莫扎特遺留下來的古董小提琴和鋼琴演出。
踏進2006年,整個奧地利已為慶祝活動陷入瘋狂。連維也納馬拉松賽跑也以莫扎特為題─音樂家將穿上古裝,為運動員演奏莫扎特樂曲。
莫扎特紀念品充斥奧地利街頭巷尾,據說,商人花了逾510萬鎊製造紀念品應市,例如,外形似鋼琴的莫扎特朱古力、莫扎特奶昔、莫扎特波波糖……甚至莫扎特燈籠褲。
天妒英才 享年35歲
慶祝活動席捲全歐洲。莫扎特曾三訪捷克,在布拉格寫下他一生中最精彩、最成功樂曲。捷克人認為,除了薩爾茨堡和維也納外,布拉格是大師的第三故鄉,熱烈慶祝實義不容辭。他們斥資四百萬美元,籌辦150項活動,包括莫扎特甜品烹飪比賽;莫扎特愛嚐甜以滿口爛牙稱著。
英國同樣熱心。除了開拍上述紀錄片,BBC電台將特別撥出兩天,整日播放莫扎特音樂;而此起彼落的紀念演奏會,將延續一年。
莫扎特是天才與否,爭論繼續無休止。世人寧願相信他是天才,因為大師逝世時年僅35歲。正如中國人所言,天妒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