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2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德國新宮換舊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2-23]
放大圖片

 ■柏林市內的共和國宮,處處塗鴉。 美聯社

文:麥 琛

 前東德首都柏林市內的共和國宮(The Palace of the Republic),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會大廈。有人稱它是一個醜陋的怪物,見證著鐵幕獨裁下鉗制人民的權力中心,是監獄國家的司令台。

 經過多年辯論,德國聯邦議會於本年一月通過決議將之清拆,但這個決定引起不少反響,使這座建築物獲得可能是建成以來最強烈的人民珍重感,也反映了東德人民在圍牆倒坍後十餘年的今天,對前政權若即若離的那份矛盾感情。

 共和國宮於1976年落成,是在原東德政府在1950年拆除舊王宮的原址建成。巴洛克風格的舊王宮屬普魯士王室霍亨索倫家族所有,雖然躲過了二戰時期的盟軍空襲,其皇朝氣派及所象徵的軍國主義精神,卻不容於共產政權。

是柏林市一條刺

 共和國宮是一座多功能建築,它表現了標準唯物主義建築特色,但不少人認為它的現代風格毫無美感可言。而且由銅窗織成方格圖案的外牆,近年來更是蓋滿青年人的塗鴉,使其無論歷史背景還是現狀外貌,都是柏林市的一條刺。

 姑且不論其外貌,建築在功能上確有其獨特的一面。它最明顯的用途是作為東德人民議院所在地,是獨裁統治以「橡皮圖章」粉飾民主的地標。不過,人民更關心的,是共和國宮內的文娛設施──可容納5,000人的大廳,用於舉行文化及政黨活動。一般平民可自由使用的則是其附設的劇院、迪斯可舞廳、保齡球場、餐館等,該處更收藏了在鐵幕下稀有珍貴的美國流行音樂。

 由於作為建築材料的石棉污染問題,共和國宮自1990年起已停止使用,但近年在清除大堂的石棉物料後,大堂局部開放用作藝術展覽場所,成為時下青年人的時髦好去處。

清除「餘孽」 勾起矛盾

 柏林市歷史或能以「亂七八糟」來形容,直接反映在其城市容貌之上。市政府宣稱清拆共和國宮的理由是其外觀不佳,影響市容,但不少原東德人民並不就此相信。

 「他們想鏟除所有東德的痕跡。」莉絲蘿對法新社記者說;她是一個關注保留共和國宮民間組織的主席。德國統一已逾十年,冷戰似仍以某種形式隱藏於社會,這次就體現在公共建築的爭議上。「現時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公司倒閉接二連三。政府有正事不管,卻把人民的金錢灑在這種地方。」

 不過,莉絲蘿與大多數原東德人民一樣,對舊政權的倒台沒感絲毫可惜,只是懷念共產主義之下那種穩定的生活保障及團結的集體意識,這在近年一浪接一浪公司倒閉及大規模裁員潮的襯托下,更顯意義。

 「從前人民即使憂慮恐懼,仍有最基本支持;現在則連教會也給不到這樣的心靈安慰。」

 於是,人民把對新德國的矛盾心情,投射在是次清拆事件上。工程耗資的巨款,更增強了人民原本的憤怒。工劃總預算為7.8億歐元(約72億港元),其中拆除舊宮需花費2億歐元(約20億港元),但市政府承認至來年初完成拆卸時,超資可能達75%。

 拆卸後騰出的空地,先會以水和沙填滿凹洞,再在表面種草。

舊宮復辟 歷史循環

 市政府欲拆共和國宮,計劃興建的卻是原本矗立該處的霍亨索倫家族宮邸仿製建築,認為「新」的「舊」王宮更有美感,更適合作為文化地標。

 德國基督民主聯盟的地方支部領袖漢高,直指共和國宮為「社會主義餘孽」,令人「眼冤」。柏林市中心擁有如此建築,讓人憶起舊政權為德國帶來創傷,所以需要把之拆卸重建。

 重建計劃在火速進行中,但不少原東德人民打算抗爭到底,並計劃發起一連串抗議行動。

 「重建舊王宮完全是荒謬絕倫,你不如把皇帝也帶回來好了。」莉絲蘿憤言說。她在東德時期是一個電工。

 「從前拆舊宮建新宮,現在拆新宮建舊宮,都是一種抹殺歷史的意識形態。」在酒廊賣藝的彼得說。「新建成的宮殿,其實只延續了舊有的荒唐。」

 對莉絲蘿來說,重建之爭反映了德國人民長久以來難於接受歷史的態度。「德國人的過去支離破碎,你看我們的建築就會明白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