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在IN(內地)流行,OUT(移民)過時氛圍中,香港北上職業經理人正遭遇短短幾年後,由高於香港40%以上到低於香港40%收入落差的心理煎熬。
香港人「IN」就業回歸「鐵器時代」
香港人北上首先要想清楚的是,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同內地人才競爭的準備:去爭的是一個「工作機會」,而非「香港人的工作機會」。
到今年4月中旬,在浦東一家合資公司就職的香港人李先生終於謀到了市場總監的職位,但他的收入只達到此前上司的三分之一。4年前,他的上司剛來上海時,薪酬比在香港還高。
在上海和中國內地其它地區,類似李先生的北上港人大軍一方面為內地如火如荼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所吸引,另一方面卻處於競爭更激烈,高薪風光不再的兩難境地。
「我的一些朋友經常咨詢我要不要北上。」李先生說,港人北上和內地人赴港都是人才流動趨勢,關鍵的問題在於目的是什麼,你看到的機會是什麼,僅僅讀《北上人才爭霸北上人才就業攻略》(這是香港晉興人力資源公司總裁伍沛強專門為港人北上就業寫的書)顯然難以解決問題。
--------------------------------------------------------------------------------
潮 流
「在香港,經常性的話題是『北上了嗎?是上海、北京、深圳,還是……』」香港人甄榮輝(前程無憂51JOB總裁)說,北上內地是「IN」,移民是「OUT」。前者代表流行,後者則意味著過時。
港人北上就業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不少善於捕捉機會的香港人到內地做生意,多數是在內地開設工廠。而後的港人北上,「人才流」逐漸替代了以往的「資金流」。
甄榮輝說,迄今為止至少有二十萬至三十萬港人在內地長期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還有大約二三十萬的港人在內地與香港之間「流動」,他們的公司也許在香港,但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呆在內地的。
很多北上港人最初是跨國企業帶過來的。比如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開發內地業務的時候,把很多香港的合夥人派到內地。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調查估計,1997年以前,每年平均有5萬港人移民外國,但這一數字到2003年已減至不到1萬人。此外,目前有超過11萬名移民回流香港,北上內地工作和置業則成為新趨勢。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完成的一項對其會員的調查顯示,經常往返於兩地的香港會計師,他們中的多數人對北上工作有滿足感,覺得自己得到認同、有社會地位。
另一項相關調查表明,有著5年以上管理工作經驗的香港中層會計師中,超過40%希望到內地工作。這些北上的香港會計師,主要是財務總監及財務經理,年齡在25至40歲之間。
內地經濟運行良好,具有國際水準的專業供需缺口很大,這是吸引香港人才北上的原因。
據甄榮輝說,中國內地企業吸引海外專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應對加入世貿的挑戰,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要依靠海外人才;二是與融資有關,比如一個企業如果有去香港上市的計劃,就要有一個國際認可的CFO;第三與行業有很大關係。內地開放較晚的行業如金融,目前在國內快速發展的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如半導體設計等,在內地很難找到相應的人才。
擔憂在港工作不保,也是港人北上中原的原因之一。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03年10月份發表的統計數字,香港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升到7.8%。有關專家認為,大批香港人對到內地工作興趣濃厚,首先因為香港經濟近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經濟衰退影響,持續不景氣,就業市場低迷,各行各業都刮裁員減薪風。
與此同時,內地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因此凸現了內地企業對懂國際經濟規則的專業人才的渴求。香港長期與國際經濟體系融通,在人才方面恰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他們對內地情況相對比較瞭解,在語言文化上障礙少,因此「北上」發展便成為港人越來越熱衷的就業選擇。長期以來,深圳、廣州、上海、北京四個城市成為港人進軍內地的首選,現在港人進入內地更多的城市。
--------------------------------------------------------------------------------
兩 難
「競爭激烈,薪酬大不如以前」,這是眾多港人選擇北上最大的顧慮。隨著港人北上就業,地域和職業發展方面都越來越向縱深發展,港人在內地的薪酬待遇和職業設想也發生變化,使得港人「背井離鄉」成為兩難選擇。
「對於正在或者打算大舉北上的這些港人來說,北上的黃金時代已然過去。」記者遇到的眾多港人羨慕他們的先行者。
一種說法是,5年以前,在香港招一個中層管理人員,香港與內地的差距是2至3倍,香港人才比內地人才貴2至3倍。現在香港的中層管理人才,只比內地貴1.5至2倍或者差不多。
「目前內地的人才儲備非常多,內地企業最需求的香港人才都是比較專業的,他們在香港其實也不屬於失業的一群。」甄榮輝說,香港的失業者大多是技能相對來說比較低的,如果在香港找不到工作,在內地其實也很困難。
甄榮輝認為,港人北上的潮流中,不排除港人來內地「賺快錢」的心理。但如果將內地當作長遠的發展機遇,對職業發展會更有利。
「不少港人的心態是,香港目前經濟不好,我們去內地淘金吧,兩三年以後香港經濟好了以後再回來,但是我們發現,持這種心態的人失敗的概率往往比較大。」甄說,原因是哪怕你擁有很專業的技能,在內地仍然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不管是文化、不管是交朋友,還是建立一個商業的網絡,都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很短視,就不會真的用心去學,不會在另外一個環境中好好地運用他的專業。
年初,記者遇到一個全球500強的企業在上海招聘的一個香港來的財務總監。這位財務總監就明確表示,未來10年20年的他的發展重心在內地,全家已經移居上海。
--------------------------------------------------------------------------------
機 會
「北上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因為舞台巨大。」甄榮輝說,關鍵是要看如何把握機會,「比如創業。」
根據前程無憂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西安、杭州8個城市的342戶企業(調查企業涉及行業包括IT通信、消費品、工業品、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生物製藥、零售分銷、媒體、互聯網、保險、建築房地產、製造業,基本涵蓋了目前內地企業類型)進行的一項調查,62.3%的企業聘用了非內地員工,並且在聘有非內地員工的企業中,香港地區員工比例居前,高達5成。可以說明,香港人才在內地企業依然受歡迎。
目前,香港人才北上最可能受聘的職位是中高層管理,91%的企業的非內地員工就職於管理層,而且主要居於高級(總裁,總經理,總監)和中級職位(高級經理,經理)。
「豐富的專業經驗、管理經驗、西方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企業聘用非內地員工的前三位理由。」甄榮輝說。
據調查,即便是目前尚未聘用外籍人員的企業中,也有四分之一的企業表示欣賞其西方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三分之一的企業表示欣賞其專業經驗和管理經驗。並且,其中有20%的企業表示今後有計劃聘請外籍人。值得香港人才注意的是,內地私營企業對香港人才的關注程度在上升。
與本地員工相比,企業聘用的非內地員工人數其實很少,60%的企業聘用非內地員工不超過5人;按員工比例計算,近40%的企業聘用非內地員工不超過員工總數的1%。聘用非內地員工在1%至5%的企業有36%。這顯然是香港人北上就業和創業機會所在。
「內地工作機會雖然多,但未必都是『香港人的工作機會』。」前程無憂副總裁郭鴻寧告誡說,從絕對數量上講,包括香港人才在內的外籍人才畢竟還是內地職場上的「鳳毛麟角」。所以,香港人如果想北上,首先要仔細想清楚,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同內地人才競爭的準備:你們去爭的就是一個「工作機會」,而非「香港人的工作機會」。
--------------------------------------------------------------------------------
港人北上的「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四季
港人最初北上就職也不是很情願,是被跨國公司「逼」來的。從港人北上的歷程看,到目前為止大體上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3年到1997年。
「當時有人願意來內地,如果他在香港能拿到30萬的年薪,在內地或許能拿到50萬甚至更高。」記者的一位會計師朋友說,住最好的酒店,享受著更高的工資,外加15%到20%的豐厚津貼和長假。當時很多的外國公司進來,都會把自己的管理層,特別是港台的管理層「勸說」過來。
到1998年,國內企業開始通過引進海外人才來提高自身競爭力,很多企業希望從「海龜」或者港人中找一個總經理解決問題,雖然多數失敗告終,但開啟了內地企業招聘非本地人才的大門。
實際上,引進海外及港台人才的第三階段應該是從2000年開始。儘管需求還是以內資企業為主,但是他們已經變得相當現實了。不久前,前程無憂幫武漢的一家國有企業招聘了一個總經理,是一個香港人。因為產品是出口為主,他們需要一個人與國外的客戶聯繫,開拓國外的市場。
「內地企業對海外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有一個具體的原因,目的已經非常明確,不再是找一個總經理來把什麼都搞定。」甄榮輝說,況且隨著中國市場的深入開放,中國本地人才快速成長,港人在以前分割市場下所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已經逐漸消失。
到了2002年初,整個香港幾乎都在談北上就業和創業,這是港人北上的第四個階段。實際上,在香港專才北上的第三階段,他們在內地的待遇基本上已經與香港接軌了,基本上不再享有15%至20%的補貼。這一波的北上港人,開始接受著內地的薪金。
從2003年開始,一些港人包括大學生,願意拿低於香港30%到40%的工資到內地工作。有些大學生甚至不要求工資,只想獲得在內地的工作經驗,建立一個商業網絡。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時間:2004-04-30,作者:於保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