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3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旅遊文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英語懶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3-16]

莫理斯

 在香港讀中學的時候,粵語懶音的現象遠遠未及現在普遍,仍會被人拿作笑柄。

 記得有一次在餐室目睹一位客人問侍應生可不可以給他「一個巾」;大概因為他不但發音含糊,還用了「個」這個模棱兩可的字眼,侍應一時不為意他要的其實是一隻匙羹,便真的拿了一條毛巾給他。

 後來去到英國唸大學、工作,過了十多年才返港,離開了這麼久再回來,萬萬想不到最需要重新適應的其中一樣東西,竟會是現時隨街滿巷都可聽見的懶音。

 雖然回港也有四五年,不但仍未能完全習慣,有時更不禁憂慮有朝一日,純正粵語會被它取代!

 讀者們對粵語懶音想必不會陌生,也不用我細說,但懶音的陋習當然並非香港廣東話獨有,英語也有類似的弊病,不妨在這兒談談。

 例如把「-ng」音說漏了尾音「g」而變成「-n」,便是一個常見的懶音通病,不論在粵語或英語都不時會遇到。把「香港」說成「Heun趕」便是廣東話這種懶音的最佳例子。

 而英語裡面最普遍的情況,則是把動詞的進行式(continuous tense)「-ing」說成「-in」,於是「coming and going」(來來去去)便變成了「comin, and goin,」。(在書寫時一般會在消失了的g字位置加上代表省略的一撇。)

 在我父母的年代,這種英語發音仍會被視為有點不雅的懶音,可是時至今日,早已經被接受成為通俗的便音了。

 我在英國居住的時候,便碰巧正是一種名叫「河口英語」(Estuary English)興起的年代。「河口英語」既是懶音,當然並非指使用者盡皆口若懸河的意思。名稱的來由,其實是指這種英語主要流傳於以倫敦為中心的泰晤士河口一帶的地域。

 「河口英語」的原身是倫敦東部特有的一種叫做Cockney的低下層口音,在八九十年代經電台及電視廣泛流傳開到倫敦以外的地方;在原產地還無可厚非地算是方言,但傳到別處被人貪玩性質地刻意模仿時,便只能算是懶音了。

 這種口音有幾種特徵,很多都是屬於省音性質的,最顯著的是「h」字不發聲,聲韻學稱之為「喉間停頓」(glottal stop)的輔音(consonant)發音方法。

 前者是把hole(洞)或hell(地獄)等字說成「,ole」和「,ell」;至於後者則更難聽,通常出現在「t」字上,把這字母省掉之餘還硬生生停頓在喉間,變成聽起來似像有骨頭卡在喉嚨般。

 例如water(水)或daughter(女兒),便說成「wa , er」和「daugh , er」(在代表省了音的一撇之處,請想像一個上述的「喉間停頓」)。

 無論是英語還是粵語懶音,往往會令習慣正統英文或廣東話的人聽得一頭霧水。可笑的是,使用懶音的人很可能不但不覺得不好意思,反會引以為傲。

 其實對語言正音抱著堅持的態度,是對自己文化的一種尊重,所以希望把「為國增光」和「為港人增光」說成「為割真乾」、「為趕人真乾」的朋友,別再振振有詞地堅稱這才是「Heun趕突色」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旅遊文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