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4月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低層政府框架與民間互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4-01]

——中日關係新模式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與日中友好七團體前天抵達北京,昨天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這次訪問無論是北京還是東京,都引起了密切關注。

 橋本龍太郎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卸下首相職務,二○○○年七月他承襲前首相小淵惠三的派閥,成為自民黨內最大派閥橋本派的會長;橋本擔任首相時,對中國頗為親善,尤其有重臣野中廣務控制日圓借款,更形成政壇的「親中派」,但自從派閥勢力瓦解後,「親中派」力量已大不如前。因此日本方面幾個月來就一直有風聲說,橋本此次到訪中國,希望能從中國領導人那裡獲得對於九月以後的「後小泉時代」對日政策的一些新思維。

 問題是:按照中日關係目前的內在邏輯,橋本此次訪華能否成為給中日關係帶來驚喜的契機?對此筆者並不樂觀。

 但與此同時,筆者認為,中日關係與其說近年會出現高層緩和的跡象,還不如說將繼續維持高層冷凍,但卻逐漸進入低層政府框架和民間互動的新模式。

歷史問題:高層博弈仍將延續

 這樣說的最重要原因是,中日最高層就歷史問題的博弈仍在僵持之中,而且沒有絲毫緩和的跡象:在中國方面,胡溫等最高領導已明確表態,不解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中日高層互訪或會晤不可能實現;在日本方面,不但是小泉,而且被公認為九月後最有可能接任首相的安倍晉三也多次表示,他上任後將繼續抱著「個人信仰」參拜靖國神社。兩國高層在圍繞靖國神社問題上的立場底線南轅北轍,大相逕庭,完全看不到互相接近的空間和可能。更何況,在這一敏感問題的背後,雙方都有其強烈信念和強大的民意支持,妥協可能幾乎為零。

 去年三月十四日,溫家寶曾提出三點建議是:一、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中日高層的互訪;二、由雙邊外交部門共同著手進行加強中日友好的戰略性研究;三、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去年的這三點建議中,促進中日高層互訪被列為第一條,而歷史問題則被列為最後一條,輕重緩急不言而喻;而雙方共同展開加強中日友好的戰略性研究,則更可被稱為新思維。

 今年的同一天,溫家寶的三點建議則改為:一、繼續進行政府之間的戰略對話,以消除影響中日關係的障礙;二、加強民間交往,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三、穩定和發展兩國的經貿關係,擴大互利雙贏合作。從中可以看出,促進高層互訪和妥善處理歷史問題已不在北京考慮之列,相反加強民間交往和發展經貿關係倒是成為未來北京對日關係的支柱。

中日關係可能呈現兩個趨勢

 既然如此,期望九月以後的中日政治關係雨後天晴,不啻是一種過分樂觀的情緒。更大的可能是,中日高層政治關係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冷凍期。但與此同時,中日關係有可能呈現另外兩個趨勢,那就是:一、兩國政府之間的關係將進入「低層框架」,亦即進入較為低級的政府層面;二、中日關係將更多展現其由民間和社會力量主導的一面。

 就上述第一點而言,兩國政府關係雖然進入「低層框架」,但其實還是有許多機制性的東西有待完善或建立,以保證兩國關係在漫長而艱難的調適期裡基本平穩,不致翻船。這些機制包括:一、副外長級的戰略對華機制;二、兩國政府之間的危機處理或管理機制;三、糾紛談判機制;四、兩國軍方的對話和交流機制。這些機制若能在低級政府層面建立或完善,可能是未來幾年裡中日關係的一大突破;相反,中日關係可能面臨一個暗淡的未來。

 就上述第二點而言,中日民間其實蘊藏著促進中日互相了解和接觸的巨大潛力和能力;若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動兩國民間的往來,尤其是青年人的互相理解,那未來很可能會形成中日關係由民間主導,然後逐漸推動政治突破的一種比較微妙的模式。(文匯論壇) (本欄每周六刊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