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4月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三」,神奇的數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4-07]

張仁祥

 古人說:「事不過三」。「三」,真是一個奇妙的數字,古往今來,人們為什麼用「三」的地方那麼多呢?肯定是自有奧妙在其中。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三」,無處不在。中國最早的朝代是「三代」(夏、商、周);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先進國家的體制是「三權分立」;西諺云:「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中國人說「富不過三代」;巴金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國宗教有「三大教派」(儒、佛、道);國內互聯網是「三大門戶網站」等等。

 確實,我們在觀察自然和社會的時候,用「三」,可以使認識更清晰、更條理。比如,古人把大千世界分為天上、地下、人間;把時間劃為過去、現在、未來;光學把世界上的絢麗色彩歸結為「紅、綠、藍三原色」;心理學把人的大腦區域,分為「三個基本機能聯合區」;邏輯學有「三大定律」(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人類的產業分為第一(工業)、第二(農業)、第三(服務)產業;國家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國際社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世界;等等。是世界本來如此,還是人們有意這樣去認識去劃分,說不清。

 事實上,把「三」用好,確實有利於全面完整地分析問題、表達思想。比如對論文要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人生歸結為「做人、做事、健身」三件事;現在又有學費、看病、購房「三座大山」等。這些地方的「三」,如果換成別的數字,效果肯定會不一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領導人物提出政治綱領和宣傳口號時,也常常喜歡用「三」:孫中山有「三民主義」,還有「三大政策」;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這些都是「三」範例。

 也許,人腦的思維活動規律,從古到今,沒有大變化,對「三」的青睞,才會延續至今。結論是,好多情況下,用「三」,效果往往比不用「三」來得好。比如經常評選的「十大傑青」、「十大新聞」、「××十傑」等等,因為多,時間一長,容易忘記。而「三」的好處,是一目了然,聽了不忘。所以,有意識地用好「三」,一定有利於提高效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