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4月2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QDII:內地和香港的金融文化關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4-20]

■洪清田 資深評論員

 期待已久的QDII,終於有了較正式宣佈。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和開放,在資本賬的流動上踏出重要的小小新一步。中國內地和香港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一起參與一二百年來中國人有時怕玩、有時愛玩(但不能不玩)的「遊戲」(GAME)。

 現代金融是西方文化最集中、最精粹的反映,金融全球化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西方金融文化可以總結為:(1)放棄天人合一的單核心主體性,忘我無我順大勢,在時空割切和能量聚散的過程中,確認一局部均衡的實體性存在;(2)感悟和認知那個自然應然的狀態,辨別一個「遊戲」的興衰;(3)審度主觀客觀之差距,判斷和抉擇多種可行的策略;(4)窮究眾多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如何只照顧單一最重要因素,以之為主軸,規劃得失成敗的收放進退;(5)因著那個「遊戲」的自然應然的節奏和韻律,在其起伏張弛中,服膺遊戲規則,稍順稍逆投下資源,換取成效,接受結果的裁處;(6)勝不會因勝而輸掉自己,敗不會因敗而輸掉自己,勝敗都接受和感恩,自尊自重,贏回自己。

 東亞社會的小農和遊牧文化,似和這個全球化的金融文化潮流背道而馳。百多二百年來,東亞社會好像有一種「金融免疫貧乏症」,應付不了金融形態的「遊藝運戲」(Gameplay)。日本和香港戰後製造業和工商業賺到的錢,總是在久不久一次又一次的金融風浪中輸掉一大部分。東亞經濟較好的社會及經營較好的企業,都如此。東亞社會和企業,在目前歷史階段,似乎只能適應實業性質的製造業和工商業,卻適應不了資訊虛擬式的金融市場的全球波浪形運作形態。

 香港從自由港開埠第一天開始,已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汪洋大海中玩這個生死「遊戲」百多年。香港也犯「金融免疫貧乏症」,但二戰後的突飛猛進,就是向一波波的世界危機開放,付出慘烈的生死代價,換來世界級的考驗,過了硬,借危機的動力,上到一個又一個世界台階。

 九七前,香港在世界的前列。但八、九年來,香港急速下挫。原因眾多,錯綜複雜,但九七金融危機的處理,是一個轉捩點。香港在大潮大流中的決策經常逆勢、反向或脫節(Out of step)。先是否認危機一年多、頂住危機一年多,拒絕面對客觀事實和現實,不調整,任由危機蹂躪一年多;幾個階段不斷盲目投下新的資源和賭注,引發新一輪的危機的變種,越輸越多,幾個月的局部金融危機變幾年的總體管治危機。最後特區政府和市場大對決,慘勝後以資產貶值、通縮、破產、失業調整經濟,總體社會近乎崩坍,連香港百年修成的模式也賠上。

 九七金融危機,是香港百年成敗的錯綜複雜的正正負負前因後果的總爆發,特區政府九七金融危機的處理方式,在香港原本百年的模式和中國傳統千年的模式之間搖搖晃晃,不斷轉換軌跡。香港百年來於中西方的邊緣,無間取得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夾縫空間,意外坐享中西方兩個世界之利,九七之後卻受中西方兩個世界之弊。

 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QDII和資本賬的開放,是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不可能無代價和風險。代價和風險是多方面的,多重性質的。代價和風險有些來自金融專業之內,有來自金融專業和文化、社會和歷史之間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香港可以扮演的角色,不單是金融專業之內的知識和方便,而是金融專業和文化、社會和歷史之間的關係的知識。可是,這方面,中國內地和香港都是一片空白。雙方將來可能因此付出不少代價。(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