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紡織業是傳統行業,卻欠缺技術人才,亟需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
紡織及成衣被視為傳統的加工製造業,不具備太大的技術含量。但在這個講求創新的年代,不少中小企業開始為全球製衣行業越來越高的技術標準而犯愁。
布行無專門技術人才
家族世代都是開布行,現年50多歲的香港布行老行尊余超榮說,實際上,正是這種傳統技術行業,技術人才尤其缺乏,「內地布料行的夥計,還停留在等待客人告訴他貨品是如何製造,如何印染,你說什麼他就做什麼。」
布料行業沒有專門的技術人才,更難以冀望有專門的研發資金。結果,余超榮雖然貴為布行老板,但他還得事事親力親為,他的朋友更戲稱他是「布行工程師」。因為在布行浸淫22載的他,可以做到只要摸到一塊布料,就可以將其成份、織法娓娓道來,至於每一道工序更是如數家珍。布料廠拿到客戶的訂單之後,往往是通過他的講解,才開動機器生產。富思製衣廠代理的品牌雖比較單純,包括歐洲的WAVE BOARD羽絨服和法國的Billabory滑浪褲,但因為在歐洲屬於高端品牌,所以技術含量要求較高。
名牌貨技術要求較高
「我們做不到的技術環節,就外包給專門做這個工序的工廠做。這些工廠只專注某一個工序,只要投入某一個領域,壓力比我們小。」工廠投資人之一吳武成認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外包給別人當然會降低自己的利潤,而利潤低,資金周轉緊張,更沒有餘錢投入研發。」
盼政府提供融資渠道
廉頗老矣?傳統製衣企業如何尋求技術突破?吳武成表示,希望政府提供一個融資渠道,勝過給企業一筆錢了事。「比如印花機器,現在台灣、日本的設備最先進,而內地沒有企業有這個資金投入研發這類機器。沒人投入自然沒有開發,所有的製衣企業只能買進口設備。」談到此,他無奈地敲敲桌面,表示雖然自己暫時沒有資金投入,但若同行研發出價廉物美的設備,他願意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