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5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看電影 學生自有觀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5-20]
放大圖片

文:蘇 杭

 《達文西密碼》電影版上映,票房未締紀錄,傳媒報道先行「熱爆」。

 宗教界反應強烈是可以預測得到的,一眾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是否也會就此事而特別指導學生,以防他們「誤入歧途」?筆者對此十分好奇。

 沙田浸信會呂明才中學鄭祖澤校長表示,不會禁止學生看電影或看小說,但已準備資料裝備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同時要讓學生清楚這不過是一個商業性的製作,並不是事實,同時亦會在周會中找傳道人出席。其實過往學生接觸到對聖經不同見解,都會與老師一起討論,相信這次亦不例外。

 最叫人欣賞的是華仁書院蘇中平校長。作為一間有天主教背景的學校,蘇校長卻表示不會做任何措施去指引學生。他告訴筆者,同學們自有自己的標準與觀點去看一齣電影,根本不需要校方或老師特別去指導他們看戲。如果有很多同學都看過《達文西密碼》一片,他亦會鼓勵學生在學校的電影學會中討論。

 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老師們亦不必強行裝備甚麼,蘇校長指老師平日已有留意相關的報道,學校壁報板亦有報紙的報道張貼出來,及與學生分析。分析些甚麼?不是分析小說或電影如何誤導觀眾,而是分析報紙如何去報道一件事件。

 遇見如此具爭議性的作品推出,不少校長擔心學生會被誤導,亦會安排傳道人到學校「解惑」。但蘇校長指:「我的個人意見,傳道人的職責並不是去評論《達文西密碼》這齣戲或小說的。」作為名校校長,作風果然不同。

 同樣是天主教背景的余振強紀念中學,趙正葵校長表示作為一個校長,他已將很多相關的網址經內聯網傳給老師,及鼓勵老師出席教會的講座,以防被學生問到相關問題而不知作何回應。只是除了電影外,小說版已推出多時,未見有學生向老師提出疑問。至於電影,趙校長說得有趣:「據聞電影很悶,如果是真的話,相信學生們未必會進場。」

 說的也是,宗教界朋友日夜擔心電影或小說會誤導大眾,但其實首先也要同學們願意入場才有被「誤導」的可能性。目前來看,影片口碑並不甚佳,未知後勁如何,但若是繼續評價不高的話,且不說電影會否影響一個人的信仰,電影公司恐怕要頭痛如何推高票房。

耶穌神性的確定

文:楊慶球(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

 丹布朗在小說《達文西密碼》中以學者身份,指出耶穌被確立為「神的兒子」是在第四世紀尼西亞會議由人投票決定,目的是為了讓君士坦丁排除異教,鞏固自己的統治。

 稍有教會歷史認識的人,都知道耶穌作為上帝兒子的身份,是在第一世紀已確立。最原始的基督論在《使行傳徒》8:37,腓利給太監受洗前的認信:「我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在保羅所引的信經中,主要是《羅馬書》1:3-4「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

 同樣在《哥林前書》15:3「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是歷史事實

 公元100年,伊格那丟監督(Ignatius of Antioch)(Toall. 9)的一段信經,與後來的使徒信經十分接近。「耶穌基督……是真正的主,在彼拉多受苦、受死,上帝使祂從死裡復活。」可見,教會從一開始便確定耶穌的神性。

 耶穌的神性不單是教義問題,更是歷史事實。《馬可福音》在主後50-60年流行,當時猶太人正想千方百計消滅這新興的宗教。耶穌在書中行的神蹟例如「五餅二魚」吃飽5千人,又或醫治癱子的病,都有大批群眾在場,它距離事發不超過30年。如果這些事都是假的,一定引起極大爭議。耶穌的復活經學者研究,它是門徒從沮喪中得力的來源,換句話說,沒有復活,沒有基督教。

 神蹟奇事是耶穌彰顯神性的一部分。在教義上,耶穌若不是上帝的兒子,祂給我們的救贖便有問題。如果耶穌的生命不是永恆的生命,我們因信而來的救贖縱然千萬年,最後也歸於無有,不能與上帝永遠同在。

神格唯一論

 進入第三世紀,興起了神格唯一論(Monarchianism),為了維護上帝的獨一性,主張上帝是絕對的單元(monad),在祂裡面不可能有分別,這樣,耶穌的神性地位與上帝的關係產生了一些困難。當時教會並沒有懷疑耶穌的神性,只是恐怕耶穌的神性會破壞神格的獨一性。於是有人把耶穌的神性稍為降低,以符合上帝的獨一性。

 爭議的人物是亞流(Aarius),他是俄利根(Origen)的門徒,維護神格的獨一與自足,他把俄利根的思想推前一步,認為基督乃是受造物,既是受造,便與上帝不能同質。基督縱然是神,也是次一等的神。因此,基督不全是人,也不全是神,是神人的居間第三者。可是,有人指亞流對俄利根的詮釋有誤。

 另一位亞歷山大(Alexander),是埃及亞歷山太(Alexandria)的主教,也引用俄利根思想,主張聖子永遠與上帝同在,在本質上與父同一,由於二者看法不同,爭辯由此而起。

解決教義紛爭

 這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剛好信了耶穌,對基督教採取寬容態度,並親自鼓勵國民信教,又給予基督徒一些優惠。這樣,基督徒人數激增,而教會內竟然出現因基督本性問題引起教會分裂,這對羅馬帝國而言是極之不利的,所以皇帝為了維持帝國及教會上下同心,決心解決教義的紛爭。

 他在325年召開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ea),皇帝自任主席,有220位主教出席,會議結果定亞流為異端,產生了反亞流信條,就是尼西亞的信經(Creed of Nicea),確立了三位一體的教義。後來幾經辯論與修正,形成了今日流行的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在381年在君士坦丁會議中(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產生,成為今日基督教教義︰上帝是父、子、靈三位一體的根據。這時君士坦丁已去世經年了。

 《達文西密碼》一書認為君士坦丁為鞏固自己的統治,而確立耶穌為「神的兒子」,這是沒有根據的。(註:本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