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5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不玩 不逛 不買 陳溢晃:旅行是大學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5-20]
放大圖片

文:曾家輝

 本港資深旅行家陳溢晃,有超過40年的行山經驗。他在1972年創立了「正剛旅行隊」,致力推廣野外旅行活動,又開辦了香山學社,收集旅遊資料和歷史典故。此外,他是《旅行家》總編輯,也是研究香港歷史及文化古蹟的專家。

 最近,三聯書店和香山學社合辦了一個題為「旅行的藝術」的講座,讓陳溢晃與一眾「旅行迷」從旅遊談到旅行,探討旅行活動的存在意義、生態保育和環保人生等課題。

旅行不是講玩的

 「大部分人都以為旅行等於玩,玩是最通俗普及的作用,就算要玩,也要玩出味道來。」陳溢晃認為,上山下海都是大學問,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際關係。

 不過,陳溢晃一再強調,旅行跟旅遊不相同—大多數人都是旅遊,抱著一個消閑玩樂的心態,出國到不同地方走走,就好像去逛逛風景區,看看名勝。

 「別人常說我是旅行家,但因為旅行而成為家的,固然是不簡單。不過,不是常去旅行就可以成為旅行家,一定要對山水都喜愛。」

 「而旅行是甚麼?旅行就是一種手段,你可以去識伴侶,但我就以求學的心態去旅行,所以能終生受用。」

用心旅行的人有福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話雖然十分「老土」,但正代表了這道理古今通用。因為學問除了來自書本、來自課堂上老師的傳授外,其實藉著出外旅遊,也能增廣見聞,甚至藉此將書本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的體驗聯結起來,所以現代旅行風氣興盛,這是值得鼓勵的好事。

 「到不同地方旅行,一定要先熟知當地的地理環境,如氣候、生態、交通等,如此在旅程當中,就能對當地有更深刻的認識了解,融入到內心裡,不論是行山攀石,抑或到外國,遊歷的地區愈豐富,就愈能開闊心靈視野。」

 「有的人喜歡三五好友,結伴旅行,走到哪裡,都是悠閒自在。也有的人喜歡參加旅行團,在一個團隊裡面,認識許多不同的成員,男女老幼,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大家一同外出旅行,從中學習彼此尊重。你若能與任何人都可以安然相處,表示有隨緣隨喜的性格,一定能廣結許多的朋友。」

探索文化 看出歷史

 我們旅行,不是單為了身心舒解,還要進一步獲得寶貴的知識。除了外在的景點外,還可以增加一些內涵,做一趟歷史文化探索之旅,看出文化的價值,看出歷史的意義。

 「好像這個建築是幾千年前,它歷經甚麼樣的朝代,對這些歷史文化能進一步賞析後,那我們的生命就跟它連接了。」

 不論是本地還是出國旅行,沿途欣賞風景,可以激發活力,擴大視野,無形中讓我們感染大自然美的氣息。再看看世界的各大奇觀之外,尤其巡訪名勝古蹟,讓我們如置身古代,回到過去,親身體驗和認識當年的榮耀與文明。

香港雖小天空看不完

 「香港這麼細,我都走不完。到過大嶼山,其實不代表真的去過大嶼山。你知道為甚麼它叫大嶼山嗎?這座山有何特點?那座廟有何歷史?我們為何要這樣行?諸如此類,你不可能去一去,就會知道,我們旅行不是去行街。」

 陳溢晃指出,多數人常去日本、美國、歐洲等地旅行,以為走到外國才算是旅行,但走到老遠的地方,不知大家又為了甚麼,拍了幾張照、浸了幾次溫泉、買了些手信,就好像已經收穫豐富的樣子。

 「這算是旅行嗎?你可以得到甚麼?」

 「除了出國旅行,大家又可知本地旅行?其實,在沙士之前,本港旅行社根本不注意本地旅行團,只有一些行山團,或小型旅行團會留意這個市場需要,以前哪會有人搞甚麼行山團、日出團、離島遊?但在沙士之後,那些大旅行社就紛紛紛突然大搞本地旅行團。」

 據陳溢晃介紹,本港大多的行山隊都是早上8、9時集合及起行,行程由4至8小時,大多都無需購票,自行在指定的時間、地點集合起行便可。

 有購票的行山隊通常照顧會較周全,但速度比較慢,比較適合初行者,而不用買票的行山隊有自己的風格及速度,照顧程度較少,團友可能在旅途跟不上而迷路荒野之中。

 陳溢晃又表示,行山不是只有一種「款式」,除了漫步賞遊外,還有登山健步、攀澗尋幽、海岸綑邊、專車遊覽、海島攬勝、野外露營、考察研究等不同種類,適合不同人的喜好、時間、能力。

 美國作家Miriam Beard曾說過:「Certainly, travel is more than the seeing of sights; it is a change that goes on, deep and permanent, in the ideas of living」 (旅行當然不只是看風景,而會對生活產生深刻及長遠的影響。)

 人生短短幾十年,在有限的歲月裡,可以藉旅行增長見聞,充實知識,開拓生活空間,讓自己走向世界,抱著尋師訪道的心情,才不會有「如入寶山,空手而回」之憾。

 正剛旅行隊自1972年8月初首次活動以來,基本每星期日都會舉辦旅行活動,以遠足攀澗、訪古、綑邊、海島專訪等各種方式進行,令參加者可以全面領略旅行的多采多姿。

 另外,由正剛旅行隊策劃出版的《旅行家》叢刊,自1982年不定期出版,每期都有「香港歷史掌故」文章,亦有精簡遊蹤,介紹以「立足香港北望神州」為依歸的地方史刊物,對提高「行友」旅行活動的層次有一定正面作用。

大氣電波談世界 天南地北在此中

李澤銘

 每逢星期六下午四至六時,扭開收音機,把頻道調到FM92.6至FM94.4,必會聽到兩男一女,兩老一少的三把聲音,帶你遊遍大江南北,再衝出亞洲,縱橫世界。這個名為「旅遊樂園」的香港電台節目的三位主持人,各具豐富外遊經驗。

 最資深的一位─旅遊鍾,足跡遍神州,是公認的中國通,在節目裡常擔當領隊的角色。小驢是香港新進的旅遊作家,累積多年邊遊邊寫的經驗,雖然當年的電波少年已步入中年,但熱誠不減。至於年紀輕輕的劉蓮,伴著兩位老前輩身邊,無論閱歷和氣勢都輸蝕,但小妮子仍可在節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我心目中,團長當然德高望重,小驢屬於歐洲班霸,而我可在節目中扮演一個小團員,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和發問,讓節目能同時照顧年輕人的需要。」

 一個清朗的黃昏,筆者有幸把其中兩位主持在大氣電波背後的盧山真面目呈現予讀者。雖然在這次訪談中與旅遊鍾緣慳一面,而且港台網業中亦找不到他的照片,神秘的旅遊鍾在筆者心中依然神秘,但能與小驢和劉蓮面對面一席話,樂趣絕不下於聽完一集「旅遊樂園」。

旅遊沒有專利

 雖然筆者與兩位主持不是首度見面,但正正經經坐下來討論嚴肅的題目,這可算是頭一趟。於是,開始的問題都是常規指定的,像如何入行成為旅遊家,節目的起源,難忘的旅行經歷等。想不到這樣陳腔濫調的問題也能引起令人意外的回應,小驢一聽到「旅遊家」三個字就顯得較為敏感。

 「我不認為自己是旅遊家,因為旅遊家並不是一門專業,旅遊也不是某些人的專利,我只會形容自己為一個旅遊愛好者。」

 小驢有此體會與他由喜愛旅遊,轉而視旅遊為職業的經歷不無關係。小驢向筆者解釋他對旅遊的熱愛始於童年。

 「那時我住在九龍城,白天看太陽,晚上望月光都會見到飛機來來回回,升升降降。」

要闖就不要想太多

 與此同時,小驢的思緒跟隨飛機環宇天際,魂遊太虛。長大後,一有機會,他便把幼時夢想一一實現。曾就讀中文大學的他,主修生物,畢業後找到一份前途不錯,收入穩定的工作。但他卻毅然拋下手上所有,挑起背包,浪跡天涯。衝動吧!但很酷,浪漫往往與理性相沖,年少難免多帶幾分輕狂。

 踏破無數對皮鞋,走過大半個地球,小驢在比利時居住期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為一家通訊社寫旅遊稿,於是興趣與工作完美地結合。問題是興趣變成工作後,還能保持著趣味嗎?為興趣而旅行與為工作而旅行,之間又有甚麼分別呢?

沒有熱誠 沒有人生

 「現在去旅行的商業味道重了些,我時常撰寫旅遊指南,並為旅行社或旅遊局設計行程,所以比以往多了些考慮,例如這地方可不可以讓旅遊車通過、附近景點和酒店可容納多少人等問題。若是以往般獨來獨往,只需自顧自享受,根本不用考慮這些。」

 「要維持工作的趣味,在於維持對旅遊的熱誠。我每次出遊都希望碰到不一樣事情,發掘前所未遇的感覺,為生活不斷帶來新衝擊。簡單而言,就是常懷赤子之心看事物,即使是再簡單不過的事物。我無法想像我失去童心後,可以如何生活。如果有一天,我去完旅行,腦海竟然一片空白,這是多麼的恐怖!」

 說這番話時,小驢滿佈紅筋的眼中燃點著熾烈的火焰,即使人到中年,但身上的電波味絲毫不減當年。

 相比起小驢,劉蓮的入行經過可顯得簡單而平凡。循正常途徑考進港台,經實習後成為DJ,偶然機會下加入旅遊樂園。(筆者慣用偶然一詞省略多個劇情的細節,因為過程複雜,牽涉人物繁多,寫起來既要避重,又要就輕,如此麻煩,不寫也罷。)

沒有蠟燭與蛋糕的生日

 雖然入行順利,但劉蓮的旅行履歷表上也不是一張張的白卷。她在大學第一次的環歐遊,便碰上畢生難忘的故事──在旅途中被人趕下火車,隻身流落異鄉,言語不太通的情況下,自行想辦法回家。

 「當時我打算從奧地利乘火車到法國,途經德國,然後轉飛機回港。但可能漏辦了德國的簽證,又碰巧在途經德國時遇上查證,結果被趕下火車。從其他途徑回到法國時,航機早已飛走了。本來預計在生日那天回到香港,但卻滯留法國機場,加上可能算得太盡,身上分文不剩,想在徬徨無助中為自己點枝蠟燭也辦不到。」

走多一步 感受大不同

 小驢這時插口指出,以往外遊常遇到這種麻煩事,一般人只辦理目的地的簽證,往往忽略了過境國家的簽證,結果行程被大大拖延。但現在已沒有這種煩惱,因為一本特區護照足以在大部分的國家通行無阻。據小驢所言,香港人出遊應該比以前更為方便,但絕大多數港人都只願參加三四五六七天的吃喝玩樂、廉價購物消費團,自行計劃行程、享受與眾不同者可謂少之又少。

 「問題的主因固然與旅行社主導香港人的旅遊有關,另外香港缺乏文化教育,市民的享受口味太單一也有責任。香港人的平均英語水平肯定比台灣和日本人高,但香港人在旅遊的積極性卻不及這兩個地區。我不是要否定旅行社的作用,也不是鼓勵人拒絕參加旅行團,因為自助旅遊並不簡單,包辦所有事情誰也感到吃力。我只是希望大家的思想不要被局限,例如跟團參觀完指定的景點後,嘗試Stay Behind,explore更多新事物。」

 想輕輕鬆鬆自助遊,天南地北任我行,充足的銀彈不可或缺,若窮如筆者,唯有行萬里路前先讀萬卷書,並多聽「旅遊樂園」,聊以自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