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早在1979年,愛麗森已單人匹馬北上經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本報記者:李敏怡 攝影:湯慕華
在愛麗森(Allison Pyrah)身上,你會發現很多驚喜。
她是英國人,卻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她會說普通話,而且絕非幼稚園程度。她掌管施華洛世奇的大中華業務,但原來對她來說,大陸市場並不陌生;因為早在1979年,她已單人匹馬北上經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國通」。
「我們計劃在亞太區建立全球第二個『水晶世界』。」此語一出,又令人驚喜一番。
也許在施華洛世奇內,驚喜才叫做常規。
還未跟愛麗森深入交談,已被她左一句「我聽得懂」、右一句「那裡、那裡」攝住,若非她坐在記者面前,還以為是一位個人遊遊客在說話。她的一口京片子,就像施華洛世奇的水晶一樣,散發著一種魔力,令人不禁暗自讚嘆。但她不僅能說、聽、看中文,而且從中文中,理出一套大陸營商秘訣。
從中文看營商
隨著內地的生活水準提高,對奢侈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大陸市場已成為世界各大著名品牌的重要目標。這隻奧地利水晶天鵝,也越洋過海,把水晶的魔法帶到神州大陸。「五年前,香港的銷售額是大陸的10倍。但今年,內地的銷售數字將超越香港,成為亞太區第一。」這位大中華區執行董事(水晶精品部)說,加大力度開發內地市場,勢在必行,但她認為,在行之前,必先學習。
「內地市場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每天都在變動,難以掌握。事實上,去了解內地市場,就像學習中文一樣,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課。」她說。對於一位17年前,已踏足內地的外國人來說,必是由衷之言。
1979年,內地剛改革開放。當時,愛麗森在倫敦一間公司工作,每年有兩、三個月,需到內地採購手工藝品。「那時候,外國人開始可以在大陸自由活動。我恃著自己懂普通話,單人匹馬到那邊工作。怎料,發現當地人對外國人的態度還是怪怪的。」她說。但這次經驗沒有令她卻步;反而在大陸營商就像學習中文一樣,愈「學」愈有興趣。
「雖說現在的內地已比20多年前進步了許多,但營商環境仍不易掌握。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制度,而制度又不斷地變更,所以你要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她說。
「出位」方程式
8年前,這位「中國通」接掌施華洛世奇的大中華業務時,首要工作就是學習如何「出位」。「很多企業都被內地的市場所吸引,紛紛到國內開分店,但他們對本土市場的認識不足,又欠缺足夠的測試,所以當地的消費者根本不認識它們。」她說。道理就如當初她看到中國畫一樣,一剎那間便被迷住了,但當她想再深入了解畫中字句的意思時,卻因不懂中文而未能全然感受其意境。因此,她學了四年中文;亦因此,在內地,施華洛世奇以雙線策略,務求掌握內地各地的商情。
目前,該公司在內地有90間分店,遍佈30多個城市,其中在北京、上海及廣州,設立辦事處,由內地員工管理這三個大城市的專門店。在二、三線城市,則由熟悉當地商情的代理商銷售。「在全球,我們都信賴本地的人才。因為要把西方文化跟本地文化接軌,員工不但要了解品牌,也要知道本地消費者的需求。若全聘用外國人,相信這會是一場『災難』。」她不忘補充道:「我會說中文,也擁有香港身分證,所以我是合資格的。」
雖然每地的商情各不同,但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要在內地「出位」,令品牌深入民心,定位是非常關鍵。「我們必須要讓消費者,對品牌有明確的認知。若上海店設計得美輪美奐,大連店卻陳舊過時,消費者會感到困惑。」她說。因此,不論是直屬的專門店,抑或代理銷售商,施華洛世奇對店舖的設計、擺設,都有嚴格的控制,以求達到統一的風格。「我們是奢侈品品牌,所以對形象十分講究,甚至店舖的位置也是。在內地擴張業務的速度,不是單單取決於人口和消費力,商場和百貨公司的質素,也是考慮的要點。」她說。
延續水晶魔法
施華洛世奇對內地市場的重視,為內地消費者帶來種種的驚喜。1997年,該公司向全球市場,推出以龍為設計的送禮擺設。直至今日,這款產品仍高踞內地市場的首位。「正常來說,我們不會為單一的市場而設計產品,但我們卻找了內地的設計師,設計出專為中國市場而設的首飾。」她說。
展望將來,令消費者驚喜的項目還陸續有來。「在未來幾年,我們會把內地店舖的數量增加至120至150間,遍及的城市將會達至約45個。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將計劃在亞太區建立全球第二個『水晶世界』。」她說。訪問中,愛麗森曾提到,當她初到內地巡視業務時,每每要提醒店務員勤加清潔貨品。「抹去塵埃,讓水晶保持閃爍,才能展現水晶那如魔法般的美麗。」那麼內地市場,就是一顆水晶,不但要有非凡的切割工藝,更要勤花心思,為顧客帶來驚喜,那魔法才能延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