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6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娛樂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星馬粵劇也式微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6-06]
放大圖片

 ■余麗珍曾多次赴星馬演出。 資料圖片

.葉世雄.

 早前,新加坡國立大學容世城教授到香港電台訪問「播音皇帝」鍾偉明,特別在離去前找我飲下午茶。容教授是香港大學的同班同學,專門研究元劇,對中國戲曲的認識不是我這個門外漢可想像得到。近年來他經遠赴美、加,做粵劇史研究,他說今天不做,明天便可能甚麼也沒有。

 原來新加坡近年已很少粵劇上演,難怪他如此有危機感。我記得胡桂馨女士自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帶領敦煌劇坊參加《香港國際粵劇匯演》後,很少有她的消息,不知是否連這位新加坡粵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退下來了?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粵劇不但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地,由於很多中國人移民海外,以致東南亞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都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更有些世代相傳的粵劇藝人、固定的劇團、行會和演出場地,例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及吉隆坡的「普長春」。除此之外,海外華僑對粵劇需求吸引了很多粵劇戲班到海外演出,馬師曾、靚少佳、薛覺先等均有組班赴星、馬表演。大型戲班的人數往往超過一百人,支出龐大;為了節省開支,便得精簡人手,開始出現大約五十至七十人所組成的小型粵劇劇團,間接促使了戲班「六柱制」的形成。

粵劇隨時代變遷

  五十年代, 新加坡卻因為韓戰的關係而樹膠價格猛漲,導致收入增加,娛樂事業也一片蓬勃,當地的粵劇亦因此受惠不少。這段期間,相繼到新加坡登台的粵劇伶人有陳笑風、梁瑞冰、羅劍郎、新海泉、馮峰 、陳惠瑜、許英秀等。

 一九五二年,薛覺先再度組班往新加坡。五十年代末期,有很多香港粵劇藝人到新加坡演出,例如蘇少棠、葉昆侖、關德興、石燕子、秦小梨、余麗珍等。由於名氣關係,門票價格驟增幾倍。到了六十年代,新加坡一如香港,各種新興娛樂事業如雨後春筍出現,電影和電視很快成了主流。生活節奏變得急促,觀眾開始不願看冗長的地方戲曲。一九六八年,新加坡的本地職業粵劇戲班已不能生存,許多職業粵劇團亦告解散。所以,喜愛粵劇的朋友應該特別珍惜本地粵劇。只有在香港,才仍然找到傳統的專業粵劇表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娛樂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