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6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屹立80年的大爆炸理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6-15]
放大圖片

 大爆炸理論(Big Bang)是現在解釋宇宙起源的最流行說法,除了科學界,還有部分宗教團體,如一些基督教會和羅馬教庭都接受這套理論,相信霍金今天的講座也以這理論為演說重點。

 大爆炸理論通過對Ia型超新星(Type Ia supernovae)、宇宙背景輻射強度及星系的相互作用函數三個獨立的觀測,得出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37億年,即宇宙大爆炸發生在距今137億年前。

 據普遍的說法,普朗克時期(Planck epoch)是大爆炸在零時發生後的第一個階段,當時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電磁力、重力、強作力和弱作用力)仍然統一,粒子仍未形成。約在創世後的10-35秒,宇宙進入暴脹期(cosmic inflation),空間以幾何級數增長。隨著暴脹停止,宇宙的物質形式變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uark-gluon plasma)。宇宙空間繼續膨脹,溫度則繼續下降,未知的重子相變(baryogenesis)令夸克和膠子合成質子和中子兩種重子,物質和反物質之間也產生了不對稱性,這通通都發生在爆炸後的4秒內。

 溫度繼續下降,更多不對稱相變形成現在的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質子和中子透過大爆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組成氘和氦的原子核,當時兩者分別各佔75%和25%,到處充滿游離氣體、自由電子和輻射,所以被稱為輻射主控時代(radiation dominate era)。

 轉眼間,鏡頭來到30萬年後,溫度已降至3,000K,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為原子(主要是氫原子)。此時氣體中性,宇宙變得透明,令光子可以在宇宙中自由行走,物質主控的時代(matter dominate era)開始。物質吸收大爆炸震波(decoupling)後釋出輻射,其殘餘成為今天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隨著時間到達約1億年後,在本來幾乎分佈均勻的物質空間中,密度稍大的區域通過引力吸引附近的物質,而且密度愈滾愈大,並形成今天的氣體雲、恆星、星系及其他星體結構等。

 大爆炸理論自上世紀20年代被提出至今已將近八十個寒暑,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質疑,也從這些問題中不斷自我改進。時至今日,大爆炸理論仍與宇宙均勻度、磁單極、重子不對稱、球狀星雲年齡、暗物質和暗能量等研究結果相左,但其信徒(包括霍金)堅信這些疑難不會是大爆炸理論的致命傷,只要朝這方向研究,總有一天能得出完美的宇宙解說。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