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左至右:《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初安民、台灣作家蘇偉貞、香港作家小思、內地作家劉心武和虹影。 尉瑋 攝
尉 瑋
作為書展的一環,7月19日,香港貿易發展局、《亞洲周刊》、香港藝術發展局共同舉辦的「尋找二十一世紀的人文情懷」論壇在香港會議中心舉行。小思、劉心武、虹影、初安民、蘇偉貞等來自兩岸三地的文化人出席了這次論壇,與香港市民共同尋找二十一世紀人文情懷的心靈軌跡。
為甚麼在二十一世紀伊始,便急切地開始尋找屬於這個世紀的人文情懷?《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說,二十世紀的人類,經歷了太多的痛苦和創傷,我們現在急需對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次的論壇,便要呼喚一種「深度閱讀」的風氣,讓人們通過文學中對於人性的描寫來展開對於人文情懷,這一種普世情懷的思考。
那麼,「人文情懷」到底是甚麼?這是一個讓人激動卻又不免困惑的問題。所謂「人文」,所謂「情懷」,大,可以到充斥天地間的一股正氣;小,可以到心中對於剎那生命的感悟和悸動。
蘇偉貞與小思眼中的人文情懷,強調了「以人為本」的生存狀態。現代人面臨著科技與人生之間的悖論﹔「數位化」人生逐漸取代「人本位」的人生,生活由於倚賴電腦與網絡而被虛擬化,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
對蘇偉貞而言,尋找人文情懷的過程遠比其目的地更重要。在尋找中不斷回歸自己的真實內心,才能脫離生活的瑣碎和物質的束縛,感悟到人生最質樸真實的狀態。
而小思則強調,一個面對面的微笑,遠比網絡上的虛擬對話更重要。只有懂得直接溝通、交流與理解的重要性,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虹影眼中的人文情懷,則體現了對於社會問題以及底層人民生活狀況的關注。她認為,作家應該用自己的文字去表達對於社會及民生的責任感。
人文情懷,不僅包括對人類社會的關注,同樣也包含著對於個體生命的體悟。初安民和劉心武便把人文情懷融入個人的人生感悟中。
劉心武反覆說,人文情懷在於追求個性;而初安民則把人文情懷放到了獨特的人生美學中:「這是一種悲憫的情懷,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價值觀。」
「尋找二十一世紀的人文情懷」,其真實的意義在於尋找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叩擊現實高牆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追問自己內心的過程。這樣的追尋也許永遠沒有答案,但在追尋的每一個瞬間,我們其實已經得到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