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英國創意之旅系列之四.衰落過 更能體會繁榮 利物浦用文化贏了一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02]
放大圖片

圖、文:曾家輝

 坐上火車,開往利物浦,到了利物浦Lime Street火車站,再轉乘的士,先走訪利物浦大學,後再參觀安菲爾德球場(Anfield Stadium)、Radio City Tower……之後在有限的時間內,走訪了市區的幾棟最主要的建築物及博物館。筆者一直在想,說起利物浦,為甚麼大家只會想到披頭四、足球、港口、碼頭?

 其實,利物浦可以成為2008年的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歐洲文化之都)—筆者在利物浦大學走了一圈,和The Mersey Partnership(成立於1993年,負責推廣默西河畔經濟、投資及旅遊發展,成員包括該地區400個公私營組織及團體)代表在Radio City Tower頂樓俯瞰利物浦的景色,自己又在Albert Dock一帶逛了一陣--有了另一番感受,跟筆者之前介紹的紐卡素不同,利物浦的文化氣息是「內斂」的—大家愈覺得它是個工業老城市,筆者愈覺得它不是。

還在更新中的文化之都

 筆者只能用大約10小時來認識利物浦,但這次短短的造訪,已使我知道—

 除了倫敦,利物浦是擁有最多受保護建築物的地方,很多世界級美術館,如Tate Liverpool、Walker Art Gallery、National Gallery of the North等都可以在利物浦找到。

 利物浦是披頭四(Beatles)的家鄉和歐洲其中一個出產最多歌星的地區,所以被公認為世界流行樂曲之都。

 作為體育「聖地」,利物浦擁有兩個超級聯賽的足球會。

 還有,就是筆者最後來到的Albert Dock—2004年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授予世界遺產名銜的碼頭海濱。

 「利物浦曾是英國最重要的遠洋運輸港口,地位僅次於倫敦,但利物浦的衰落從20世紀中期就開始了。利物浦的真正轉機是從觀念轉變開始的—利物浦人為從衰敗中崛起探索了很多年,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優勢與出路。利物浦是守著文化寶藏不識貨,很多來過利物浦的人感嘆那裡的公園漂亮、這裡的景致美麗,但利物浦人卻熟視無睹。」The Mersey Partnership的商業旅遊經理Paul Mullins表示。

 1990年,蘇格蘭的格拉斯哥當選歐洲文化之都後,不但發展了旅遊,還吸引到很多投資,城市一下興旺起來。利物浦人受到了啟發,認識到文化的「力量」—原來他們不但有公園,還是倫敦之外博物館最多的英國城市,還有港口興衰的歷史故事、世界聞名的披頭四樂隊……

 利物浦因此變成了渾身是寶。他們總動員整頓市容、交通、治安等,成立「發展與投資夥伴」計劃,吸引各方面的資金,投入城市的開發方案。

激活後的碼頭

 筆者看到,港口發展的歷史已成為城市文化最有吸引力的一部分。曾經荒廢多年的Albert Dock,已被整修一新,5座巨大的倉庫被開發成了攝影棚、博物館、餐館、書廊和商店,船塢本身被用來停靠遊艇。利物浦眾多的博物館裡,除Tate Liverpool有不少珍藏外,海事博物館、生活博物館和披頭四樂隊紀念館則因與現實和歷史緊密相連而格外吸引人。

 利物浦確實被文化激活了,而2008年歐洲文化之都的當選,更使利物浦「如虎添翼」,據當地顧問公司的預計,在2003年至2008年,利物浦會新增文化與旅遊投資約20億英鎊,創造就業機會大約1.4萬個。

 利物浦曾經因為經濟倒退、人口外流,由昔日的工業重鎮,變成英國最窮的城市之一。但如果你只是走馬看花的過客,可能只看到那裡盡是沒有人氣的建築、被遺棄的船塢工廠、斑駁的紅磚牆,看來一片荒涼雜亂。

 來到海港,讓筆者很有美國波士頓的感覺,馬路正進行Big Dig工程(據利物浦市政局資料,Big Dig是當地最大型的城市更新工程,投資額至少30億歐元),眺望港灣對岸的感覺讓我想到西雅圖,非常大城市……

 在Paul的指指點點,筆者大約知道他們對利物浦的大大小小的更新計劃是如何的雀躍,這裡會有新的會議中心,那裡有新的購物中心……還有,他們還打敗紐卡素,成為2008年的歐洲文化之都。

不太工業的工業城市

 不能否認的是,利物浦的「工業感」很強,船塢、建築物等,都有濃厚的傳統工業色彩。

 因此,筆者挺用心的走訪利物浦生活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 Life)。博物館佔據默西河岸的一個舊船塢(過去是船舶舵手用來控制河流運輸的地方),其定位是頌揚利物浦人民的文化、成就與他們對整個國家的貢獻,提供一個獨特的視野去看一個卓越的城市以及它的市民—用一種極為正面的方式,呈現利物浦人民的生活。

 1993年,利物浦生活博物館開幕,這個由國立利物浦博物館獨立出來的小博物館,有三個展覽主題:Earning a living、Demanding a Voice及Mersey Culture。目前,這三個主題展集中在博物館建築的右翼。2000年,博物館建築的左翼以新展覽館的姿態出現。經過四年籌備,新展覽館推出三個主題:City Lives、City Soldiers及River Room。

 博物館展現的「利物浦生活」,顯示出利物浦作為一個以工業勞動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的色彩。新展館試圖呈現的城市生活,更強調城市、社區、不同族群的文化多樣性等概念,甚至加入城市市兵這樣的主題,來呈現戰時利物浦人民的生活。

 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才能孕育出豐富的文化表現,有這樣的豐富性,才能打敗一眾對手,贏得歐洲文化之都的名銜。

遊藝術館後感

 1993年成立的利物浦生活博物館是「國立默西河畔博物館與美術館群」(National Museums & Galleries on Merseyside, NMGM)所屬機構之一。整個博物館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1年利物浦博物館的創立。1986年,利物浦幾個博物館與美術館,組成NMGM,成為由中央政府直接提供經費的國家級博物館。默西河畔博物館群目前已有八個機構:

 利物浦博物館(Liverpool Museum, 1851年成立,1860-1861年間開幕)

 沃克美術館(The Walker, 1877年開幕)

 列芙女士美術館(Lady Lever Art Gallery, 1922年開幕)

 莎德列議會(Sudley House, 建於19世紀初)

 默西河岸海事博物館(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 1980年開幕)

 利物浦生活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 Life, 1993年開幕)

 國立皇家關稅與貨物稅博物館(HM Customs & Excise National Museum, 1994年開幕)

 維護保存中心(The Conservation Centre, 1996年開幕)

 同時,博物館群經營附屬在各博物館的商店、咖啡廳,又提供會議服務,以增加收入。

 目前,利物浦生活博物館是NMGM中,組織規模最小的博物館。從NMGM的組織規模與經費來源,信託管理委員會委員的背景,乃至博物館所提出的企業贊助方案,都可以看到NMGM的經營相當「企業化」。受到中央政府經費補助,又積極和企業緊密合作,在英國競爭激烈的博物館事業中,算是經營得比較「成功」的博物館。

 本港的博物館常被人投訴,參觀率及使用率偏低—是我們的藝術館及美術館沒有珍品?是市民不知道哪裡有藝術館及美術館?但相反,藝術館及美術館又表示沒有足夠資源發展—是政府真的沒有提供支援?藝術館及美術館沒有和商界合作?

規模名氣以外 只用文化比併

 其實,筆者最初不太清楚當地人為何對贏得歐洲文化之都名銜如此興奮,贏了也不過得了美譽吧?

 1983年,希臘文化部長在與歐盟各國文化部長聚會時,提出了「歐洲文化之都」計劃,希望能藉這計劃讓歐洲人民透過城市文化的交流與分享,拉近各國人民的關係,營造出一股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歐洲共識」。從第一屆1985年的雅典開始,至今已有30多個歐洲城市曾獲選。

 在參選過程中,每個城市都必須提出一個符合歐盟文化合作精神的文化計劃,獲選後歐盟也會給予補助,共同創造城市文化。因為不是以城市的規模來競爭,而是以文化為大前提,但深具城市特色的歐洲城市,成了歐洲閃耀的「新星」。

 1997是希臘的薩洛尼卡,1998年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2004年是意大利的熱那亞及法國的里爾,2005年是愛爾蘭的科克,2006年是希臘的帕特雷,2007年是盧森堡的盧森堡及羅馬尼亞的錫比烏,2008年是美國的利物浦及挪威的斯塔萬格,2009年是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及奧地利的林茨,2010年是匈牙利的佩奇。

 利物浦是2008年的歐洲文化之都,根據負責落實2008年前後的一切文化節目的利物浦文化公司的資料,獲得歐洲文化之都名銜,將可創造大約14,000個新職位、吸引額外170萬名遊客,以及鼓勵20億英鎊的投資。另外,他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個與利物浦獨有文化有關的主題活動,包括2004年的Faith in One City、2005年的Sea Liverpool、今年的Liverpool Performs、下年的Liverpool 800,Liverpool 800更是慶祝利物浦成立800週年的重點活動。

 難怪贏得這名銜是這麼重要!

 鳴謝 這次「英國創意之旅」特輯由英國文化協會協助安排。英國文化協會是開創教育機會及促進文化交流的國際機構,配合香港所需提供英國在教育、創意和社會發展方面之創新思維,建立英國與香港兩地人們的持久合作關係,致力於創意、教育及社會工作。英國文化協會於世界110個國家運作,由1948年開始在港服務。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