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內地藝術家申凡的《山水——紀念黃賓虹》 (田闊川攝)
文︰黃傑瑜、本報上海新聞中心實習記者 田闊川、記者 黃幗兒
設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謂無處不在。設計與藝術一直唇齒相依,內地藝術雙年展的老大哥─上海雙年展,闊別兩年,終於發招,以《超設計》為主題,於上海美術館展出逾一百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作品。
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兼第六屆上海雙年展策展人團隊總協調人張晴表示,上海雙年展是屬於上海,屬於上海市民的,而不是只限於藝術界的象牙塔似的小圈子孤芳自賞。所以,展覽背後,今次雙年展花招盡出,除了請來星級流行藝術家如幾米、奈良美智、Bjork丈夫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以吸引愛趕時尚的上海人,張晴更大膽開設個人博客近距離與觀眾對話,更出席上海電視台的財經訪談節目《頭腦風暴》主動推銷雙年展。
來勢洶洶,上周六,雙年展竟於一日之內,吸引到逾六千多名觀眾入場,人氣旺盛。張晴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即使面對亞洲各地舉辦類同的當代藝術雙年展,上海真正的競爭對手是95年首辦的韓國光州雙年展;而新加坡的雙年展只是剛起步而已。
但他說上海要學習仍有很多,特別是教育上海人去認識藝術。
今年上海雙年展,與9月8日開幕的光州雙年展,及今年首辦9月2日開幕的新加坡雙年展,聯合宣傳;五月時,中方更遠赴日本推廣三個雙年展。不過,對比兩地,張晴認為,內地市民對當代藝術仍不夠了解,極需加強宣傳及推廣。
有此體會,並不出奇。事緣,張晴跟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及另一名雙年展策展人江福來於開展前,往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頻道的《頭腦風暴》,原意是討論藝術行銷的可能性,但最後卻與台上的經濟專家舌戰連連。經濟專家要藝術走向市場,如複製藝術品出售、提高入場價格等,雙方話不投機,最後討論演變成爭吵一場。
張晴事後於他的博客中流露異常憤慨。「沒想到所有人的心目中是沒藝術的,只有市場、商品和價格。他們總是想把雙年展按可以出售的商品價格進行討論。雙年展是在製造藝術的歷史,而歷史是商品嗎﹖歷史有價格嗎﹖」
所以,即使1996年開始以來,已過十個年頭,但要改善的仍有很多,特別是當代藝術的教育不足。不過除了加強此方面的推廣宣傳外,雙年展的學術影響和社會效益,也是當局關注的。
張晴認為,面對「前輩」光州雙年展,上海仍有地方需向韓國學習。「韓國的藝術展覽是貫穿民族力量,每屆雙年展開幕連總統也參加,展覽也有很多企業贊助。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
上海雙年展的歷史雖不及光州悠久,但今屆策展人之一的肖小蘭認為,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光州是比較小的城市,上海仍有其獨特的優勢。誠然,相比人口只有百多萬的光州,人口上千萬的上海是真正的大都會。「一件事情發生在大城市或小城市,產生的文化效應於國際上的影響並不一樣。」肖小蘭說。
肖小蘭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上海一直是個十分有特色的、中西文化結合的城市,每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都針對其社會文化現實的要點,進行整體捕捉。
今屆主題「超設計」,實際上與上海社會文化發展進程密切相關。上海是個時尚文化氣息很濃的城市,當代藝術、設計等都十分新穎,故策展人商量後決定以此為主題。
展覽設有「設計與想像」、「日常生活實踐」和「未來構建歷史」三個分主題。共有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的90多組藝術家、一百多件作品入選。張晴較早前曾表示,雙年展委員會曾經因邀請幾米參展,出現過爭議,但後來考慮到幾米對年青人的叫座力,就決定發出邀請。
近年上海雙年展已融入當地特有的文化因素,張晴指出,雙年展每屆主題均與上海文化歷史分不開︰「上海的文化歷史為雙年展提供了很好的養料。」所以,除了大腕展品,不少作品呈現了濃烈的古典或更新了的中國文化元素,例如申凡的大型裝置作品《山水——紀念黃賓虹》,5米高的展品上,象徵中國筆墨的霓虹燈管,在古琴聲伴隨下,歷七個小時全部燃亮。
而裝置於展館外圍東北角,則是由蘇州的同濟大學複製唐代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原大斗拱,是代表中國古建築的極致。
另外,還有李立宏用帶著中國古典「卷雲紋」的青花瓷片貼在美術館一至四樓的樓梯側面的《China road雲梯》。
雙年展最重要的,還是呈現內地藝術家最新的一面,展品包括陳文波的《正版盜版》、鍾飆用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油畫作品《1913年》、《2006年》、《2148年》等等。
展覽期間,大會還舉辦了上海雙年展的系列展,包括國際學生展、利物浦雙年展。
日期︰即日至11月5日
地點︰上海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