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他們在東瀛耕耘友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25]
放大圖片

 近日,讀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東京記者站站長孫建和、記者莊志霞在日本出版的散文集《創業物語—在日中國人自述》,深為書中三十八位成功華人娓娓動人的自述所打動,感觸良多。

 誠如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參贊黃星原在本書序言中所說,雖然本書所收錄的僅是一小部分在日華人的自述,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品格和素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旅日中國人的整體形象,也折射了中日交往的時代縮影。

 據介紹,目前在日華人已逾60萬。其中許多人是祖國改革開放之後,先後東渡扶桑,來到東瀛這片土地上,在陌生的七色人間編織自己的五味人生。

 在書中參與自述的三十八位在日華人,在異國他鄉陌生而又熟悉的文化與社會環境中,憑借自己的聰敏才智,勤奮好學,並在包括日本朋友在內的各界人士的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與挫折,終於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

 在書中自述「創業物語」的三十多位成功人士,雖然是在日華人中極小的一部分,但他們的的奮鬥經歷與心路歷程之多姿多彩,卻極具代表性。

 正如書中所介紹的那樣,他們中有培養了莘莘學子、為日本主流媒體注目的大學教授,和致力於日本社會政治文化研究的學者;有從事新聞與文化旅遊事業的負責人;有著作等身的新華僑作家、翻譯家;有身患重病仍傾全力於中日水墨畫交流的畫家;有全身心傾注於藝術交流的歌唱家、京劇藝術家、攝影家、演奏家等等。

在日本不同的感悟

 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著不同的感悟。例如,做石材生意的安劍星,從生意的糾紛中頓悟出兩國之間友好癥結所在,建議要善於反省、加強溝通;又如,以研究日本詩人宮澤賢治並寫出《宮澤賢治與中國》論文,成為御茶水女子大學博士的王敏,通過她的研究與見聞,親身感受到中國文化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認識到中國文化作用於異國的威力。

 以中華氣功為自己治好了病的郭良,又以自己的經驗與頓悟,運用氣功治病救人,治好了上至日本首相、國會議員、金融巨頭乃至各界人士與普通百姓中的眾多患者,同時也成了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願作彩虹橋來連接中日文化交流之路的孔怡,以自己的語言藝術為兩國人民搭建心靈之橋,成了日本多家媒體的主持人;

 善於研究日本大眾飲食愛好的洪維成,傾力於中日兩國的食品文化交流,製作出了深受日本顧客喜愛的各種板栗的品牌。來自敦煌的志賀建華,以自己在旅遊事業上的努力與真誠,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理解與友誼,以致有的日本人對她說:「認識你讓我改變了對中國人的看法!」「感謝你的父母,養育了你這麼優秀的女兒!」讀著這樣的自述,有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尤其是因為從事陸游研究而在日本獲得碩士學位的河南農民耿碩宇,是「花岡事件」暴動指導者與受害者的兒子,在日本歷盡艱辛取得了學術成就,並多年與友好的日本朋友及在日華人一起,傾力追究日本的戰爭罪責,宣傳「花岡事件」的歷史真實,讓日本的普通百姓理解,為了兩國人民的友好,為兩國子孫後代永不再戰,必須揭露並清算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戰爭罪行。

 他的故事,讓讀者震撼於他那種中國人的自尊與對日本人民友好的真誠。清除歷史的荊棘,為的是更好地耕耘兩國人民的友誼園地。

 本書的編者孫建和、莊志霞伉儷,早年曾分別就職於江西師院(今江西師範大學)與江西省文聯。調京後,經過勤奮學習與不懈努力,又分別擔任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部副主任和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編審。2003年春他倆雙雙東渡扶桑,擔任「中國國際放送東京支局」的支局長和記者。

 本書的兩位編者都是我的多年之交,很為他倆取得的這一豐碩成果感到高興。因為,這本書誕生過程中,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勞動和無數次的感奮與激動,也是他們自己的「創業物語」。可以說,這是繼三十八位在日華人的動人自述之後,我們又聽到的兩位成功人士的自述。 楊佩瑾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