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9月2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DJ 文化盛衰之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09-25]
放大圖片

——消閒娛樂見證社會變遷

文:李澤銘

 粵劇、影畫戲、天空小說、連環圖、國語時代曲……這些曾陪伴大家成長的消閒娛樂,不但留下生活印記,其實也見證了本港百年發展。

 在本港幾十年的廣播歷史中,DJ(唱片騎師)這行業曾經紅極一時,但現在已暗淡沉寂。隨著通訊科技發展,媒體愈趨多元化,電台不再是唯一的娛樂,一家人圍著收音機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但DJ的盛衰和社會發展有何關係?讓我們「借用」本港第一代DJ陳任的回憶,回顧DJ文化近四十年盛衰興亡,以及和社會變遷的關係。

 未談歷史,先探討一下DJ的定義。陳任口中的DJ,專指主持音樂節目,介紹音樂而少說「廢話」的人(因為在這個定義下,陳任才算是第一代DJ)。

播歌與社會發展緊扣

 據陳任的回憶,60年代中後期,當時本港的廣播市場和現在很相似,以香港電台和商業電台為主。當時港台和商台的流行節目大都是廣播劇和個人講述,如李我的《天空小說》、瀟湘的《倫理小說》、林彬和尹芳齡的《大丈夫日記》等。

 「音樂節目不是沒有,但很少,而且大都是點唱節目,如港台的《周末點唱》、《星期尾點》、《每周最受歡迎歌曲揭曉》等一些名字很長的節目。播放歌曲都是以英文和國語時代曲為主,至於廣東歌不是不播,但當時我們覺得廣東歌不『入流』。如周聰、呂紅等現在還有許多人聽,但在當年並不屬主流。英文和國語時代曲是主流,英文歌是給讀『番書』的年輕人聽,國語流行曲的聽眾是內地新移民。60年代中期,台灣姚蘇蓉、鄧麗君等的歌唱進入本港後,就正式開展國語流行曲的時代。」

 陳任口中的國語時代曲是指民初興起由白話文譜詞的歌曲,其中尤以上海式時代曲發展最為蓬勃。1948年左右的國共內戰後期,唱片公司把製作中心由上海移到香港,一直到60年代中後期仍有新唱片,期間較著名的歌星有白光、李香蘭和葛蘭等。

 「60年代後期,太約67年之後,我加入商業電台。當時,大環境仍以廣播劇為主,大部分廣播時段都屬於廣播劇,商台的當家小生花旦都是演廣播劇,如馮展平、尹芳齡等。但商台也開始意識到年輕人的市場潛力,而年輕人喜愛流行曲,尤其是歐西流行曲,所以商台第一台在下午4至6時加設一個年輕人時段。」

 陳任表示,年輕人時段由李安求、鄧拱璧二人發起,早期的主持人除陳任外,還有俞琤、樂仕、陳凱詩等現已獨當一面的傳媒人。後來商台開設多一條頻道,即現時的商業二台,於是便要為兩個台的路線和風格定位。第一台的對象設為較成熟的聽眾,第二台則針對年輕聽眾。年輕人時段就由第一台轉至第二台播放,而且時間進一步延長,成為當中較有代表性的節目。

 觀眾隨兩台的定位開始分流,廣告商也注意到這個趨勢,若商品對象為年輕人,便會把廣告擺放在二台。漸漸無論是聽眾人數,或是廣告改入,一二台已平分秋色。另外,由於陳任等人的加入,商台的主持風格和廣播程序也起了一些革命。

文化差異影響DJ出現

 「現在的人經常把DJ與其他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混淆。嚴格來說,DJ是指主持音樂節目,一面主持節目,一面播歌及廣告,所有直播工作都一腳踢,其他的只可稱為主持人、播音員或其他(又為DJ一詞下多條定義)。當我剛加入電台時,中文電台並不容許主持人播歌,只負責主持節目,其他工作由工程人員負責,所以中文台沒有DJ,英文台才有。這可能與東西方的傳統有關,DJ文化主要由美國傳入,那些DJ在外國時這樣做,所以來港後照做,但在中國從來沒有這樣的傳統。」

 「我們見到英文台的鬼仔可以一手一腳自己做,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呢?我們比他們差嗎?我便極力向公司爭取。但當時其實『犯眾憎』,工程部最討厭我們,覺得我們搶了他們的飯碗,事實上可能是真的。在原有的制度下,節目不太緊湊,無論你與控制員有多合拍,但他的手始終不是你的,你說完再等他播歌,可能已經慢了一秒或半秒,整個節目的節奏就不夠順暢。當年播歌跟現在不同,要用手按著唱片,DJ講完放手,歌便自動播放。另外廣告是用「大帶」播,一面講,一面就要準備播歌、廣告或政府宣傳片。做完兩小時的節目後,通常會筋疲力盡,但很有滿足感。」

 經過一輪「討價還價」後,電台高層終於容許他們在一些預先錄製的節目中嘗試。當時不是所有年輕人時段的DJ都是自己放碟,開始時只讓陳任和俞琤試做。雖然他們都未曾接受有關訓練,但靠自己摸索,又向英文台的洋人偷師,慢慢做得似模似樣,其他人便開始跟隨,電台高層也批准用於直播節目。

 「當一切在自己掌握下,個人的風格便慢慢展露出來,各人根據自己能力及喜好找定位,即positioning,有如唱歌演戲,定位清晰自然較易上位,否則只能浮浮沉沉。當時的DJ中,有人走斯文靚仔路線,有人扮演青年導師,而我就選擇了喪笑大狂魔,經常在節目中大顛大吠。這並非壞事,若入型入格,便能在聽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社會轉變衝擊電台文化

 本地樂壇隨著社會發展、經濟增長、人口結構改變,以及外來文化的衝擊而經歷了數度轉型,陳任提到DJ與樂壇的共生關係扮演重要角色,只是兩者互為因果以至密不可分,行外人難以察覺當中因由。60年代的電台音樂節目播國語時代曲和英文歌,但不是所有英文歌都是舶來品。

 「那個年代很奇怪,在香港的樂壇流行本地樂隊都灌英文歌,例如Teddy Robert、Teddy Robert and Playboys、Sam Hui(許冠傑)的Lotus,以及我早期所組的一隊band等。那些歌也會在電台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TVB開台。」

 TVB的出現對當時流行樂壇造成很大衝擊。TVB有一個很受歡迎的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監製是從新加坡來的蔡和平。當時新加坡很受台灣的流行樂壇文化影響,台灣歌星大舉入侵本港,間接瓦解本地樂隊唱英文歌的風氣。同時,粵語流行曲開始興起,這又是TVB的關係,因為TVB的電視劇受歡迎,電視劇主題曲也變得街知巷聞。《啼笑姻緣》、《狂潮》、《家變》等,差不多一出必紅。許冠傑最初在TVB主持一個《Star Show》音樂節目時,仍以英文歌為主,但到後來聯同許冠文主持《雙星報喜》時就改唱鬼馬的廣東歌了。」

 在多重文化夾擊下,電台音樂文化轉變為粵語流行曲、歐西流行曲和國語流行歌三向發展。唱英文歌的本地流行樂隊曾經紅極一時,尤其在披頭四(Beatles)影響下,但到了70年代,幾乎全部消失,粵語流行曲大行其道,7、80年代的名歌星,如溫拿樂隊、許冠傑、關正傑、陳秋霞、羅文等全都以廣東歌為主。

 陳任加入商台後,由主持逐步升遷至節目監製,73年被港台以高薪及其他優厚條件挖角。

 「商台當時不容許我在其他媒體出現,但港台只要求我替它主持節目,其他時間則任由我自行分配。於是我在港台期間,同時也替麗的電視和寶麗多(寶麗金前身)工作。初加入時,港台極端古板,聽眾本就不多,年輕的就更少。中文台完全不准播歌,和早期商台一樣。當時港台台長張漢彪招攬我時,我開出的唯一條件就是要自己播歌,所以我算是港台第一個DJ(陳任十分強調DJ的定義)。」

 陳任加入港台時,正值港台的改革階段,港台高層也意識到DJ文化的大勢所趨,以及吸納年輕聽眾的重要性。朱培慶(現在的廣播處長)從BBC(英國廣播公司)完成受訓回流,乘二台開台之機希望辦一個可與商台年輕人時段抗衡的節目,稱為《青春交響曲》。

電台與娛樂業唇齒相依

 在電視、電台和其他媒體的配合下,包括音樂在內的一系列娛樂工業逐步上揚。79年,陳任被唱片公司調離香港時,本地唱片業和DJ行業正處於暴漲期。

 「離開時,DJ文化最興旺,一個台有數不清的DJ,而且多了許多Crossover(合作)的情況出現。以前的DJ最多是在電台以外可以錄下唱片。但後來發展為DJ可以上電視、拍廣告和拍電影,如許冠傑、區瑞強等是成功例子,這證明電台DJ在當時的市場價值。」

 整個80年代應該是唱片公司最風光的年代,也是DJ最受人尊敬的年代。其程度是現時唱片銷量過萬便要開香檳的歌手,以及只能在非繁忙時間播歌的主持無法想像。體現其興旺,除了看市場的營利能力,也要視乎其種類的多元化。陳任指當時廣東歌、台灣的國語流行曲和西方的英文歌均有一定支持者,兩文三語平分秋色。

 陳任在90年代初回港替新城籌備開台時,當時本地樂壇和DJ文化已出現疲態,漸走下玻。唱片銷量下滑,歌曲類型也日益狹窄,台灣歌固然消失得無影無蹤,英文歌也失去往日的地位,港人獨沽一味的專一性格使廣東歌,尤其廣東情歌獨霸市場。當市場萎縮,與其共生的音樂節目也要另謀出路。

 「回來時縱目所見,電台節目都是talk show多,音樂只是過場,講到口乾才播歌。即使是音樂節目,DJ都是說話多,播歌少。」

 新城開台初期,陳任曾試圖力拒潮流,挽救英文歌的頹勢。新城初期有三條廣播頻道,一個是AM的廿四小時英文新聞,另外兩個FM分別為勁歌台(Hit Radio)和金曲台(FM Select)。顧名思義,金曲台負責重播經典舊歌,而勁歌台則主力推介新歌,其中60%英文,另外40%廣東歌為主,夾雜一些台灣及日本歌。

 「我不是認為本地歌不好,但也不應拒絕外國歌。外國人才比香港多,製作費比香港高,動輒以過百萬美金錄一首歌,總有些值得聽。多聽不同類型的歌曲人的眼界也變得廣闊。(即偏食使人營養不良,偏聽導致目光狹隘)現在許多人認為聽歌不用聽電台,上網、iPod,科技已替代往日的DJ,但我始終覺得聽歌有DJ,尤其是出色的DJ推介和引導,比自己聽更好。」

 「當時的確能形成一股氣勢,勁歌台能賺大錢,金曲台初期小蝕,後來已收支平衡。94年我離開新城,到港大讀書後,接手人大刀闊斧地改革,重回港台和商台路線。」

DJ文化興衰的社會意義

 DJ與流行音樂市場相輔相成。音樂節目少,唱片公司宣傳途徑少,唱片自然賣得少;唱片公司利潤下降,投入製作的資源縮減,影響產品的質量與數量,DJ也自然無歌可推。當然,現在的唱片市場萎縮還有很多原因,如歌手質素下降、盜版衝擊利潤等,DJ問題只是眾多負面因素的其中一環。但多種不利條件其實互為因果,使不景氣有如滾雪球,愈滾愈大,亦即「愈窮愈見鬼」!

 陳任回想唱片公司和DJ的風光日子,當年的情形與現在剛好相反,DJ推介好歌,聽眾願意多嘗試新口味,而且重視歌曲質素和歌手的聲藝。唱片公司認為賣唱片能賺錢自然多注重歌手唱功,而非只顧包裝。有好歌,DJ可以真誠地推介,獲得聽眾的信任和尊敬,雪球自然向另一方向滾,即愈富愈見神。只是,誰願意走這第一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