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教育自由講:學生抗逆力每況愈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19]

 今天的小學畢業生若未能派得心目中的好學校,他們會表現得情緒低落,但他們卻毋須為眼前的困境思考「解決方案」,因為解難工作自然會由他們的父母代勞,他們可以做的就是依照父母的安排。這現象近年更出現在中學會考放榜的時段,留意新聞的話,你會發現「某某名校叩門入學排隊長達千人,門外家長憂心子女升學問題」或類似事件。鏡頭下的排隊人群大部分不是會考的學生,而是家長!在某程度上,這現象反映了中學生的自我責任承擔能力、抗逆力等心理健康的成熟程度已每況愈下。

承擔挑戰機會被剝奪?

 今天的父母為了「愛護」他們的子女,每每不經意及習慣地承擔了孩子「理應」承受的成長挑戰,學校亦有類似的傾向。舉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八、九十年代時本港大部分的中學生,不論是初中或是高中生,午膳時間均是十分自由的,學生有權到校外午膳。我十分懷念每天一小時的午膳時間:食甚麼?與哪些同學進食?食「貴」一點還是「便宜」一點?擁有「解決問題」的絕對自由。

 但今天呢?你可以問問有多少中學仍然容許中一學生離校午膳?相信少於三分之一。部分學校甚至規定全校學校留校午膳。對於學校來說,這樣做的確可以避免學生在午膳時受到校外引誘而有不良行為,但進一步思考這種安排背後的含意,這是否反映學校對學生面對環境的能力沒有信心?此外,這樣的安排又是否意味著青少年的「學習機會」被進一步「削減」?

 本港的課程改革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加入「通識教育」,並將「自我與個人成長」納入課程的範圍,焦點清晰,且看能否改善本港學童的個人質素。 ■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茂釗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