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經國務院批准,文化部與美國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於2005年10月在美國合作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中國文化節」,在美國主流社會和廣大民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對促進中美關係健康發展和增進美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起到積極作用。期間,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在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作了題為《當代中國文化的追求與夢想》的演講。演講立足於文化,胸懷全局,放眼世界,不卑不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生動活潑,受到廣泛好評。現將全文刊登如下,以饗讀者。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歡迎各位的光臨。
「中國文化節」在華盛頓隆重開幕了。我有幸向各位介紹一下當前中國文化的發展情況,並願借此機會,與大家做一次敞開心扉的溝通。文化是人的生存狀態以及情感、願望的反映,反過來又對人的生存、發展給予能動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即人。瞭解今天的中國文化,就是進一步瞭解和認識當代中國人。
當前,中國社會正在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中國社會20多年來改革、開放、發展的延續和提升,也是今後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這不僅是中國政府確定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中國社會一種主流的文化思潮和價值取向。當代中國文化是當代中國人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他們內心情感和願望的體現。和諧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展節律,影響著我們民族的文化風範和精神韻味。我想,從這個角度介紹當代中國文化,以及生活在這種文化中的當代中國人,就把握了中國文化的主要脈絡,也就把握了當今我們中國人的主要精神。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26年來,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使得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青春煥發,如同一個生氣勃勃的少年,站在世界的面前。2004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1.65萬億美元,人均1270美元,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為9.4%,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看不到這個進步,誇大和渲染中國存在的問題,是不符合實際的;如果過高估計中國的發展及現狀,認為中國現在已是一個發達國家,甚至不久以後要超過美國了,同樣也是不符合實際的。中國雖然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但中國領導人的頭腦十分清醒。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有13億人口,原有底子相當薄弱。以國內生產總值為例,中國經濟總量不到美國的1/7,人均僅佔美國的1/30。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排在100名之後。在座的尚慕傑大使和李傑明大使都知道,中國地區差異很大,很多人生活在農村。中國現在還有一億多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1個美元,其中3000萬人不到半個美元。現在,人們剛剛感覺到秋天的涼意,但是中國政府的領導人已經在考慮那些貧困地區的農民能否過上一個溫飽的冬天。中國歷史遺留和發展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問題甚多,要解決這些問題,構建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奮鬥。我們既然理解目標的崇高,就不會懼怕道路的漫長。我們通過這26年的努力,基本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全世界23%的人口,並基本上實現了小康。但是,一位哲學家說過:人在飢餓時只有一個煩惱,吃飽以後就會生出無數煩惱。前者是生存的煩惱,後者是發展的煩惱。中國社會正是在不斷解決發展中問題的過程中,逐步走向理想的境界。20多年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一直是中國社會最深入人心的口號。歷屆中國政府要用極大的精力解決國內的問題,解決13億人口的生活問題。13億人安居樂業、生活富裕了,中國發展、和諧了,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力量便增強了,可以說,這是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倡導「以和為貴」的人文精神,是一種典型的中國情懷,我們自信以此可以與世界心靈相通。
人類社會以來,一直面臨著三個基本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人類社會內部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化矛盾為和諧,始終是中國也是人類的夢想和追求。在座的朋友也許聽說或去過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宮——中國的故宮。故宮的核心建築三大殿的名稱,集中反映了這一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與自然和諧;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諧;保和殿:心態和順,身體安適,喻人的身心和諧。這三個殿的名稱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諧。但是,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是社會和諧的前提,為此,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奮鬥與抗爭。
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也是堅持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胡錦濤主席闡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六個方面的內容和基本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人的價值、人的權益和人的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與幸福指數,並且,也更加關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構建和諧社會,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保障,文化是靈魂。在21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文化被放在重要位置,並被賦予崇高的使命——這是一種新的文化自覺。文化關係一個民族素質,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教育、啟迪、審美等功能,更多的是發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
我們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尊重社會各群體的利益訴求,人民群眾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社會,使人民群眾生活殷實、平安、幸福的社會。在文化方面,努力維護全體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全社會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目前,中國公民的文化需求呈現五個明顯的變化,一是文化需求總量呈現較大幅度增長,二是社會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和市場化,四是文化產品的製作、傳播、消費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現代化,五是不同文化相互交往的要求和程度日益加深。為此,我們把繁榮發展作為中心,以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和發展能力,用文化陶冶人、激勵人、慰籍人,增強人們內心世界的豐富感,營造他們精神上的安寧感和幸福感,從而激發人們的創造力。我們堅持重在建設,著力建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構比較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文化法規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建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有利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我們將更加積極f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心靈溝通。文化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文化市場潛力巨大,競爭也日益激烈。有益受眾,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社會和諧和世界和平的文化產品正越來越受到歡迎,而宣揚色情、暴力之類的文化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反感和抵制。作為文化部長,我認為不能僅僅把文化看做賺錢的工具,而要用文化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人的發展不是光靠物質就能解決的,從事文化的事業家和企業家都應該傾聽並回應大眾對於人文關懷的呼喚。
關於知識產權保護,中國政府的努力和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中國採取堅決措施來打擊盜版,維護知識產權,並非迫於壓力,而是出於對創作者和投資者正當權益的自覺維護,出於國家的根本利益。一個國家如果不保護知識產權,這個國家的創造力就會受到極大的挫傷,發展的動力就會受到極大的削弱。因此,對於保護知識產權,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嚴肅的、認真的和堅決的。我們採取措施不斷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第一,完善法律,依法制裁盜版現象;第二,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教育,呼籲民眾自覺抵制盜版;第三,對那些盜版現象嚴重的地區和行業,集中力量重點治理;第四,研究長效解決問題的體制和機制。美國電影協會和時代華納等公司去年給中國文化部寫信,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打擊盜版,保護知識產權的努力和成效。
改革開放20多年,中國發生的變化是巨大的。這種變化決不簡單是人們所看到的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高樓大廈,也不是簡單的數字統計,變化最大的是中國人民對自身、對世界的看法。中國人的眼光更開闊了,胸懷更博大了,中國人民把自己的安寧和幸福與世界的和平、發展緊密相連。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是主流,但影響和平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一個時期以來,世界發生了許多令人震驚的事件。社會發展的失衡,貧富差距的擴大,生態環境的惡化,恐怖主義的猖獗,跨國犯罪的肆虐,等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對人類的生存形成威脅。人類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發展?在未來的世界,我們應該遵循一個什麼樣的法則?這些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峻地擺在世人面前。
中國的對外方針是國內發展思路的延伸和外化。我們對內要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體中國人民謀安寧、謀富裕、謀幸福,對外則必然堅定不移f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希望與各國友好相處,謀和平,謀合作,謀共同發展。
對和諧的追求、對和平的嚮往,源於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出於國家根本利益,也是中華民族近代痛苦經歷的深刻體驗。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100多年當中不斷遭受外來侵略,中華民族是在面臨亡國滅種危險時奮起抗爭,終於贏得了獨立和解放。2000多年前中國的哲人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國人恪守的道德準則,也是處理國家關係的黃金法則。曾經飽受威脅、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中國人已經深深認識到,中國的安全、利益與世界的安全、利益緊密相連。一個時期以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沉渣泛起。對於持這種觀點的少數人來說,我們無法改變他們的觀點,因為偏見比無知離真相和真理更遙遠。對多數人來說,心存疑慮是因為他們不太瞭解中國的現實狀況,也不太瞭解中國的文化傳統。
關於文化的發展,中國對內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外主張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每個國家都有選擇自己文化的權利,某種文化是否適合於自己,也只有他們自己才有發言權,如魚擇水,如鳥投林,歸依自明。不論別人如何評價我們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鞋子是否合腳,只有自己最清楚。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是與史俱來的客觀存在,也是世界保持其豐富多彩的前提性條件。以什麼樣的思維和態度來看待和處理,將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是倡導「和而不同」,通過增進理解和寬容從而實現互利、實現雙贏,走向共處,走向和平,還是因襲陳腐的冷戰思維,散佈猜忌和隔閡,引發摩擦和對抗,甚至戰爭,人類應把握自己的命運。令人欣慰的是,對此,世界正日益形成共識。
中美兩國遠隔重洋,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背景,但兩國都擁有遼闊的國土,都是多個民族並存、多種文化融合的國家,都生活著勤勞智慧的人民。中美兩國差異甚大,這種差異自然會帶來某些碰撞和摩擦,但同時,正因為差異,才產生相互的吸引力。沒有這種差異,世界也許會平靜許多,但世界也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光彩而淪於寂寞。時代在發展,中國對於世界的看法,在過去的20多年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和而不同」這一古老的中國哲學思想在新時代重新閃爍其智慧之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一個月前的今天,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慶典,紀念這一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在那場決定世界前途和命運的偉大戰爭中,中美兩國曾並肩作戰,生死相依。美國「飛虎隊」的傑出表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廣為人知的傳奇。在我曾長期工作的南京,有美國飛行隊員的墓地,儘管他們的遺骨都先後移回美國了,然而每年清明,仍有許多中國人去那裡獻花。當年,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的時候,中國向他們敞開了大門,所以,現在包括生活在美國的許多猶太人視中國上海為他們的再生之地。中美文化界人士也在那場戰爭中站進了同一戰壕——當戰爭爆發時,美國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教育學家杜威,文壇泰斗德萊塞等一大批文化人,有的來到中國參戰,有的到美國及世界各地演講、募捐,支援中國。美國也是當時西方國家派到中國記者最多的國家。這段生死與共的經歷,是中美關係史上的生動的篇章。
中美關係走過了曲折的道路,發展到今天的局面,實屬不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56週年了,大家回顧一下,前30年,中美嚴重對立,美國對中國一是不承認,二是封鎖;而中國,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奮起反抗,當時響徹中國大地最著名的口號就是:打倒美帝國主義!當然,兩國關係與當時的國際大環境密切相關。在雙方共同努力下,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解凍,1979年終於實現了邦交正常化。20多年來,中美關係的良好發展給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強,友誼日益加深。前天,「中國文化節」開幕,演出100分鐘裡,有將近100次的鼓掌,台下的美國觀眾是為台上的中國藝術節目而感動,而台下的掌聲、美國觀眾的熱烈反應深深打動了我的心。開幕式演出成功絕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成功,而是中美人民心靈溝通的成功。藝術的成功是創作者與欣賞者的互動。中美關係的改善是中美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當然中美關係並非一帆風順,矛盾、磨擦、爭執、分歧均在事理之中。關鍵是如何認識和處理。這裡我想談談關於中美貿易的問題。首先聲明,我不是外交部長,也不是商務部長,我只是從文化部長的角度談談我個人的看法。中美貿易問題爭議很激烈,兩國的貿易部門談判談了很多次,最近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物質產品的貿易,美國總是強調逆差大,但是,就文化產品的貿易來說,中國的逆差更大。我作為文化部長的日子也不好過啊。我這裡有幾個數字:2000年至2004年,中國從各種渠道進口的影片4332部,其中,美國影片佔到40%到50%;其中,中央電視台和各地電視台播放的外國影片4000餘部,40%以上是美國的;在電影院放映的211部進口影片,53%是美國片。這五年當中以分賬方式進口的影片是88部,美國影片為70部,占80%。在座有哪一位能回答我現在在美國播出和放映的中國影片有多少?美國市場上的中國文化產品有多少?可以說寥寥無幾!中國對美文化貿易這麼大的逆差,是不正常的,但我們並未過多地責怪美國人,而是更多地反省自己,中國的文化產品還是不錯的,美國觀眾也是歡迎的,但我們不會吆喝,我們缺乏營銷的網絡和經驗,不大懂市場營銷的做法,我們需要更好地學習,同時也希望美國市場進一步開放,使中國好的文化產品更多地進入美國。
關於貿易逆差的問題,我認為美國朋友需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和發展的眼光。美國只要改變一下對華貿易的歧視政策,就能增加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出口增加了,逆差自然就減少了。對華出口有種種的禁止,對從中國來的商品又有種種的限制,這對發展中美貿易不利。說實話,中國人對市場經濟、WTO瞭解較晚,這方面美國是中國的老師。但是,當我們用老師教的這套規則與美國打交道時,為何卻又不靈了呢?中國市場巨大,潛力無限,商機無限。憑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增加對華出口,減少對華逆差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現在,一架波音飛機抵得上多少中國的服裝鞋帽和娃娃們的玩具呀!所以說中美貿易問題不能只看一時,而是應著眼長遠,不能簡單地只是看數字,而是應心理平和,標準統一。從長遠看,我認為中美貿易美國無論是實力,還是實利都是佔有優勢的。目前,美國市場上多了一點中國商品就嚷嚷起來,這實在和泱泱大國的美國不太相稱。所以,容我直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心胸應更加博大一點,看得更長遠一點,心理上不能太脆弱。
中國與美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兩國人民都是心地善良而富有創造性的偉大人民。兩國都有廣闊的市場,經濟互補性很強,在眾多的領域,特別是在反恐、維護全球和地區安全、保護國際環境等全球性問題上,在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著共同的國家利益。兩國在很多方面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有些人往往過分地誇大中美兩國和兩國文化的差異和摩擦,而忽略了我們之間的共同利益和相融性。有分歧是正常的,有矛盾也不必大驚小怪,關鍵是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以坦誠率真的態度和互利互惠的原則去解決矛盾和問題。登高望遠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注重細節是美國人的務實精神。這兩者的結合,有利於我們看清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有利於我們對具體問題的磋商和解決。「人坐在筐子裡是抬不起來自己的」,只有對話,才能互證、互補、互動,共同發展。中美兩國應該進一步加強溝通,在溝通之中發現彼此文化的異曲同工之妙,相通相契之美。希望在座各位都能成為溝通中美文化的使者,共同建設以和諧為特徵的世界文化新秩序。
中美交流需要敞開心靈。文化源自心靈,又直抵心靈。我的演講要表達的一個願望,就是以文化促進中美兩國人民心靈溝通。令人高興的是,這不只是我的一種期待,它已經成為一種正在進行之中的文化過程,一種歷史的客觀趨勢。
在我快要結束這個演講之前,我想起了美國新奧爾良一對年輕夫婦和他們可愛的女兒。前不久北京舉辦的國際旅遊文化節邀請他們去北京表演美國的民間藝術,當他們受到邀請以後,颶風襲擊了他們的家園,全部財產被捲走,變得一無所有。但他們仍然強烈地希望到中國去。在一位華僑朋友幫助下,終於成行。當中國的電視台把他們的故事傳遍千家萬戶的時候,很多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中國人從這一家三口身上看到了美國、看到了美國的文化,看到了美國人在災難面前那種樂觀和自信。中國人民熱愛美國人民,熱愛他們創造的文化藝術。明年我們還要在中國舉行盛大的由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主辦的《美國300年藝術展》。藝術的交流會激發新的創造,可以使本來很陌生的國家和人民心心相連。
女士們,先生們!不久前,中國發佈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使我聯想起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想起他所說的「我夢想有一天,深谷彌合,高山夷平,崎路化坦途,曲徑成通衢」。今天,中國人與他懷有同樣的夢想。我們腳下的這個地球,孕育了人類幾千年的燦爛的文明,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的基礎,也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中美兩個國家都是偉大的國家,中美兩國人民都是智慧的人民。26年前,就在華盛頓,就在中國文化節開幕的肯尼迪藝術中心,鄧小平抱起一個美國男孩,動情地說,現在中美兩國人民都在握手呵!26年過去了,鄧小平當年抱過的那個美國男孩已經長大成人。但是,為了更多中國和美國可愛的孩子,為了全世界的孩子,為了我們的這個地球,為了我們共同的夢想,難道我們不應該把已經拉起來的手握得更緊一些嗎?
謝謝大家!(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