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形象受損
「中國人,便後請沖水」,「請安靜」,「請不要隨地吐痰」……這種僅以簡體中文標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國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國——法國、德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地頻現。當大批遊客成為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時,「中國人」卻成了不文明、粗魯的代名詞。
一部分內地遊客出國的時候,經常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擤鼻涕;無視禁煙標誌想吸就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爭搶擁擠,購物、參觀時插隊加塞;在公共場所高聲接打電話、呼朋喚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鬧;大庭廣眾之下脫去鞋襪、赤膊袒胸;說話髒字連篇,舉止粗魯專橫等等。而內地民眾國內游時常見十大不文明行為,也同出國時大致相同。這種種不文明行為,無疑有損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
曾留學英國的王原:印象裡是中國人到哪兒相機都喀嚓個不停,不管在廁所門口、地鐵入口,還是根本不允許拍照的地方。英國人對此的反應是,「中國人真憨直」,或者,「中國人的行為不可思議」。
提升軟實力 杜絕不文明
2006年8月8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下發了通知,指出從整體上看,中國公民的文明素質和快速發展的旅遊業還不相適應,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適應。為此,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是增強中國軟實力,塑造中國公民良好國際形象的迫切需要。
有評論者指出,自1952年的「愛國衛生運動」和1981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之後,又一場自上而下的生活習慣改良運動在中國大地展開。所不同的是,前兩次是社會內部的運動,而這一次是因國際交往而起。中國政府把這次行動與提升國家軟實力與國際地位相提並論。
中國人為何「無禮」
泱泱禮儀之邦,何以在最基礎的禮儀方面出現問題?
國際關係學院文化與傳播系教授郭小聰:歷史的拐點出現在明中葉以後。唐宋以前,中華文化是優雅的代名詞,中國是禮儀輸出國。史載中國商人到東南亞去,被看作來自禮儀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費食宿。日本和朝鮮對中華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趨。明中葉以後,隨著人口增多,遊民越來越多,社會問題無法在家族內部解決,遊民們組成秘密教門、會黨、行幫、商幫等「江湖組織」,社會生活日益粗俗化、江湖化。
今天中國人顯得「無禮」的另一個原因,是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的衝突。就如農村人不適應城市交通規則、隨地吐痰、大聲說話、赤膊一樣。在田野上長大的人如同自然之子,自由自在,與物相融。但在城市,高度集中的陌生人群就不得不被各種複雜的規則所限制。
美國孟菲斯大學歷史系教授孫隆基:「缺乏公共空間的基本禮貌」的原因是國人對嬰兒排泄習慣的訓練太過隨便。在傳統時代,一般讓孩子穿「開襠褲」,可以隨時隨地大小便。受這種教育長大的人,當眾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飯時將骨頭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場所當作隨便可以丟垃圾的地方,不守時間,不守規則,對身體的動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將『糞便』任意地倒入客觀世界的傾向還包括:在公共場所,動輒毫無節制地將怒氣和敵意發洩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種克制不住的侮辱別人的衝動。」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寫道。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文革之前很斯文的中學生,參加過幾次武鬥和抄家,再上山下鄉一圈,隨地吐痰和國罵就都學會了。你一說他,他說工農兵都這樣。」
文化支撐禮儀廉恥
「少一些文明公約,多一些具體指導。」國際關係學院文化與傳播系教授郭小聰認為。郭小聰更認為,禮儀的背後要有文化的支撐。「文化影響與政治、軍事、經濟不同,不是國家機器可以有效控制的。文化更多地蘊含於民眾心裡。而『文化』一個令人神往的特徵是,它很少像軍事、經濟因素那樣引起國家間的緊張、嫉妒甚至懷恨。比如我們不會嫉妒有莎士比亞的英國。」「有讓世界心嚮往之的精神創造的民族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而且這種創造常常會讓本民族的文明水準獲得大幅提升。」
中國素有禮義之邦之稱,中國的傳統美德,教導國民知所「禮義廉恥」,提倡「三省吾身」,「人貴有自知之明」;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三月更提出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也是把發揚中國傳統美德同當今實際相結合的重要舉措,這次在中國公民旅遊文明上的自揭其短,是這一政策的延伸。同時,這也是中央政府及國民自信的表現:中國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正在快速發展中,有問題有缺點並不可怕,揭露矛盾正是解決矛盾的前提,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錢江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