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已成功將類同於中國端午節的「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又擬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儘管今年的中秋節與往年有些迥異——秋節已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少有些重視傳統文化的況味,卻仍容易讓人聯想到韓國成功將「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帶給中國人的遺憾:我們文化保護意識為什麼總是比別人慢一拍?我們國人又為什麼只有別人「捷足先登」的時候才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珍貴呢?(10月7日天津《今晚報》)
遇到危機的,又何止是傳統文化。當大批國內年輕人去去迷戀於《大長今》裡的韓國傳統飲食與服飾時,我們分明感到「細無聲」的文化侵略。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個場景:某次聯歡上,我們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排成一個「56」的字樣。我努力地去尋找漢族,一開始發現一個穿旗袍的女孩,以為她是代表了漢族,後來才發現不是。那個在中間穿著哈韓運動衫的男孩才代表了漢族。
在韓國經濟崛起的同時,文化同樣崛起,這與韓國民眾和政府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是分不開的。在韓國,傳統節日是全民族的盛大節日,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傳統的人文氣氛的日子。而在中國,清明節本來是一個與農業播種有關的節日,現在通常的過法是給亡靈「燒紙錢」;端午節起源也很高雅,現在也不過是吃粽子,甚至都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中秋節同樣從一個祖先慶賀豐收的節日,卻「淪落」為只是吃月餅…………
另外,韓國民族傳統教育同樣讓中國人汗顏。一位中國遊客在韓國慶州一個地處僻遠的私人陶窯博物館看到,許多年輕的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從遠處趕來,耐心認真地給孩子講解館裡的韓國文物。那種諄諄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韓國普通民眾對於民族歷史的自覺關切,以及對於下一代進行文化啟蒙的主動意識,這位中國遊客回國後,大為感慨。其實這樣的情形,在韓國隨處可見。然而,這樣的情形,在中國能夠見到嗎?去年國慶,我有幸到偉大的醫聖、中醫藥學家、《本草綱目》編撰者李時珍故里——湖北蘄州,到李時珍紀念館瞻仰,儘管這裡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甚至是黃金周,卻是門可羅雀,裡面的展品佈滿灰塵。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李時珍是誰,難怪韓國要將中醫改為韓醫申報世界遺產。
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的確值得我國政府和民眾深思: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怎樣保護好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呢?
申遺是讓國際社會瞭解一個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是要在國內繼續發揚好我們的文化,畢竟這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別國申遺「韓醫」是搶奪中國的文化遺產,關鍵是國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韓國人告訴我們,一個民族要自信地生存,必須有自己的深厚底氣,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的祖先。一個丟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無法感受、挖掘、發揚自己優秀文化的民族,永遠無法是站立的狀態。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涵蓋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在其中,不要再將等到別人搶的時候再著急了。當然,「申遺」,是對傳統文化的肯定與延續,「申遺」千萬不要僅僅成為一種應景之舉。如果中國主動地不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有人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算是中國人創造的第五大文明,中國人早期在國外謀生全部都是開中餐館。但如果我們不註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佔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中國中藥不僅是藥物也是一種文化,如果我們不重視,也許又被韓國搶先了。
另外缺乏新意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青睞的原因之一。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中國人,什麼時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在傳統節日保護方面,我們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觀念。我們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文化,不形成獨特的紀念風格,不賦予新時期新內涵,一些好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直至消亡。我們是否來個"中國節"總動員?我們應該要把我們自己中國目前最豐富的文化資源,包裝成讓世界所有的消費者都認可的一種商品,對於我們,就是應把中國的歡樂灑向世界!
讓人頗感欣慰的是最近發生的幾件關於「漢服熱」的事:武漢市舉行「漢服」成人禮;北京幾位大學生穿上漢服在公園過端午節;幾位網友聯合設計提出了08奧運會開幕式漢服入場方案……一個民族的文明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底色」。
讓我們盡自己的一份力多關注,挽留,傳承,發揚一點傳統文化吧,否則,不僅僅是中國"端午節"變韓國的"端午祭"、"中醫"變"韓醫"了。不要再讓我們的後輩們重複我們的喟歎:我們自己的文化呢?(作者:伍振 來源:正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