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面對西方強勢文化衝擊 國學復興 用心良苦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19]

 繼中國教育部發言人在8月23日明確否定上海全日制私塾「孟母堂」的教學形式後,甘肅省蘭州市一所用私塾背誦課文方式教學的民辦學校「大方經典」,其命運也可能出現波折。

 蘭州市教育局負責人說,大方經典學校不具備向適齡學生開展義務教育的資質,如果要繼續辦學,大方經典就需要向教育部門申請辦學資格。

 《中國青年報》報道,大方經典學校是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講師梁一仁創辦的國學「試驗田」,命名「大方經典」是想昭示他要以國學教育為基礎,兼容並蓄,匯聚古今中外優秀文化來辦學的教育理念。

 除了儒學的《四書五經》,大方經典的教課內容還包括體育課、語文訓練(弟子規、八德、語文課本)、英語課(背誦莎士比亞的名篇)、數學、樂器和繪畫等。

 梁一仁在8月25日表示,大方經典學校已改變辦學形式,改為「兒童國學教育班」,從全日制教育向興趣班轉化,改為雙休日和假期授課。

 「孟母堂」因被上海市教育部門認定為未獲得辦學許可,側重讀經牴觸了義務教育須滿足多學科、全面發展的要求,違反了中國《義務教育法》規定,被緊急叫停。

 據媒體報道,類似的國學私塾也出現在廣州和海口等城市。

 官方採用「現代」(西方)教育理念反對私塾教育方式,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國社會在晚清以來日益西化的趨勢,連目前官方欽定的社會主義和馬列思想也都是舶來品。

「捍衛精神家園」

 《中華讀書報》9月2日報道,在山西大學紀念章太炎逝世70週年國際國學研討會上,提交了《國學宣言(徵求意見稿)》。報道稱:「這是無數中國人面對西方文化霸權,為捍衛自己的精神家園而發起的運動。」

 對於國學教育問題的討論在中國方興未艾,其中涉及了非常複雜的層面,除了對官方應試教育制度的反省、民間私塾教育的合法生存空間外,其實也牽涉中國如何憑借文化傳統因應西方強勢文化衝擊的老問題。

 現今西方強勢文化在中國除了表現在嚴肅層面的學術規範、用語,思想層面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概念,流行層面的電影、音樂、消閒方式外,更包括精神層面的信仰和價值依歸——「外來的」基督教及天主教似乎比「本土的」道教及佛教還多一點傳播力和吸引力;而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接見中國基督教徒,進一步把問題政治化。

 中國負責宗教事務的高級官員日前公開表示,宗教問題已經成為全面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的嚴重障礙。

 北京對西方的「軟實力」一直心存顧忌,在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用不同的形式進行反制,從「反精神污染」到「反和平演變」,意識形態上的鬥爭並沒有間斷。

「以夷制夷」不現實

 然而,在官方用市場取代計劃經濟後,傳統「以夷制夷」——用正統馬列思想抵禦自由主義——的手段已經越來越不符合社會現實。在官方的口號中,訴諸民族主義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雖然還沒有正式取代建設「社會主義」的願景,後者的社會號召力無疑已不如前者。

 《人民日報》昨天報道,國務委員陳至立9月2日出席一場座談會時強調,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國學的復興和民族意識的高漲,無論是民間自發辦學,青年提倡「漢服運動」,或官方倡導,包括舉行各類祭祀孔子、黃帝、炎帝的典禮,重點大學成立國學研究機構,背後都離不開社會面對西方強勢文化下對傳統文化潛意識的需求和渴望。

佛教與道教大型活動不斷

 比較中國近日不時傳出地方政府以發展城區為由拆教堂而引發抗爭的消息,本土宗教如佛教與道教卻接連舉辦大型活動。

 在4月高調舉辦杭州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後,五台山第三屆佛教文化節近日也盛大舉行。

 其他相關的活動還包括「重走唐僧西行路」,由江西的明賢法師和台灣的慧寬法師作為西行僧人,沿著唐僧玄奘的足跡,用四個月重走西行取經路,並將中國佛教禪宗經典《六祖壇經》等作為文化交流的禮物送至印度。

 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加,中青旅也著手與「玄奘之路」組委會一同打造「千人觀禮團」赴印度的旅行。官方媒體稱,「玄奘之路」的主題是重溫玄奘取經經歷、「追尋中華民族精神」。

 為期六天的第二屆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8月29日落下帷幕,閉幕式包括了道教文化節壓軸節目——「萬人太極拳」。

 第二屆道教文化節也討論了再現「道教祖庭」鶴鳴山的輝煌,將其建成全球道教的朝聖之地。據瞭解,該項目總投資高達十多億元人民幣,前期投入已逾億元,建成後將是中國唯一一座集儒、釋、道於一體的廟宇。

 9月1日,南京百名小學新生在夫子廟大成殿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開筆破蒙儀式」,為首屆夫子廟孔子文化節拉開了帷幕。

 這些活動背後可能不乏帶動觀光的商業動機,在意識形態上發掘本土資源以平衡外來影響,或許也是潛在的原因。(早報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