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若你曾於正點時間乘船到中環,相信你一定聽過碼頭鐘樓的鐘響,那鐘聲猶如暮鼓晨鐘,一下一下地打進了我們的心扉中,成了人們的一種集體記憶,然而此情此境快將不再。為發展海旁用地,港府計劃在18公頃的中環新填海區中,建設一條長1.4公里的綠色海濱長廊,其中11公頃撥作休憩用地,並就中環的空氣流通、可持續發展等作出了研究。研究中並無提及會對中環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進行保護,換言之,屆時兩個碼頭將面臨拆卸的命運。香港向來被詬病對於保護文物古蹟不夠落力,究竟城市發展是否不能與古蹟共存?
香港是彈丸之地,假日當我們走在旺角或尖沙咀等鬧市中,必定會慨嘆香港真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地方。為了進一步發展,改變土地的用途是無可厚非的。站在政府的立場,放眼香港未來發展是首要考慮,有關的「優化中環填海區的城市設計研究」旨在進一步凸顯維港的美態,把香港打造成一個世界級海濱城市,與對岸的尖沙咀星光大道互相輝映,希望增加香港對旅客的吸引力。
發展建設 保存文物 難取捨
然而,分別擁有53和48年歷史的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竟不能倖免地被迫拆卸。政府解釋,碼頭及鐘樓的歷史相當「年輕」,不太符合法定古蹟的條件。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副秘書長葉文輝表示,在技術上難以保留舊碼頭及鐘樓,鐘樓內的銅鐘會放置在新碼頭大樓內,以作紀念。長春社的環境事務主任溫國偉認為,如果政府覺得這兩處地方值得保留,大可修改原來設計去加以遷就。面對社會發展與文物保存的兩難局面,應該如何抉擇?
政府處理古蹟手法遭詬病
香港對文物的保護一直被批評做得不夠好,除了有不少值得保存卻未被保護的文物外,對於已被列入法定文物的古蹟,政府的處理手法亦備受質疑,例如具有150年歷史的舊上環街市,在15年前被改作商場「西港城」,而具有逾147年歷史的舊赤柱警署,在02年以每月13萬元租作超市。有團體表示,政府將古蹟發展成旅遊商業項目,根本並不是保護文物的好方法,因為市民及遊客根本不能從中體會文物的歷史感。另外,被列入法定文物的虎豹別墅,在01年被政府收購後,5年來一直被丟空。
藝術公社發言人梁兆基認為,要紀念歷史及讓下一代延續故事,唯一方法是改作博物館。然而,是否所有古蹟皆可發展成博物館?香港有足夠的地方及配套加以改建嗎?
港人對古物古蹟無感情
而對於歷史文物的保護,市民亦有一定的責任。其中的關鍵問題是:香港人普遍缺乏歷史感。香港的中學課程雖然設有中國歷史科,然而課程以歷代的治亂興衰為重點,對於香港文物鮮有提及。一個不知歷史來龍去脈的學生,既然對古蹟沒有感情,又何來保護?增加對歷史的認識,加強歷史感,讓大眾知道香港除了旺角、銅鑼灣、尖沙咀等城市化風貌外,亦有文化深邃的一面。
■本報記者 李浩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