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懷疑建制的採訪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27]

■張圭陽 資深傳媒人

 哈佛大學教授帕特森Thomas E.Patterson長期研究政治與政府事務,也涉及新聞機構與政治記者如何報道政治事務的範疇。十四年前,帕特森教授進行了一項研究,看看記者在報道政治事件扮演的角色,今天重看這份研究,也頗有啟發性。

 帕特森教授在英、美、德、意、瑞典向一千三百名記者、編輯、新聞經理發出問卷調查,回收率近一半,他發現美國和德國的記者在政治事務上的採訪手法很不一樣。美國的記者,非常依賴政治人物對記者的談話,而且一旦取得一方的講話,馬上會找政治人物的敵對一方求取回應,這樣就築構成政治人物之間互相的攻擊現象。以這種方式進行所謂政治採訪,在美國幾乎已經是一種常態的採訪手法。香港近日發生的議員之間互相攻擊的新聞,也是這種採訪手法的延續。帕特森教授的研究也發現,德國的記者卻是多以自己的研究為基礎,自行研判政治事態的發展,並不是單純的依賴政治人物的表述。英、意、瑞典的記者,在政治事件的報道手法,則介乎美國與德國之間。

 歐洲的報業傳統,雖然是來自政黨辦報,可是自從十九世紀以來,由於報業的營銷產生了龐大的利潤,商業的因素及企業的因素,已經超越了政黨的因素,這也是美國的傳媒,在政治事務上多以中立的面貌出現,爭奪更大的利潤和讀者群。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傳媒,則仍然有很明顯的政黨立場。記者抱有政黨立場,會不會影響對政治事件的判斷?一般認為,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應該可以克服個人的偏見,在報道上做到盡量客觀。帕特森教授的研究卻發現,在政治爭議事件上,有政治立場的記者,明顯的是傾向報道支持自己看法的意見,忽略了反對者的聲音。英、美的記者還有一個通病,報道有爭議的政治事件,傾向以時下大多數人的意見為意見,不大敢有自己的個人意見和研判,例如潮流習慣質疑高官的行事動機,則每有政策的轉變,傳媒的第一個反應,不是首先去了解政策轉變的因由,反而是第一時間去質疑高官的動機,或是忙於收集反對的聲音。

 從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由於美國的「水門案」,導致傳媒對政府以及政治人物抱有極大的懷疑心態,逐漸演變成一種「懷疑建制」的採訪文化,這種「採訪文化」,又從傳媒傳染給社會,構成了一個「懷疑建制」的社會氛圍。雖然歐洲五國的記者一致認為「客觀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標誌,但是在「懷疑建制」的社會氛圍下,所謂「客觀報道」,只是做到了你說一句,我說一句而已,在客觀事實的尋覓上,只有德國的記者較為努力的尋找,也只有德國的記者敢於有獨立特行的意見。

 香港的記者,對西方傳媒的行徑較為熟悉,對德國傳媒文化不大認識,變相成了師英、美傳媒之短而棄德國傳媒之長。帕特森教授對英、美政治記者的種種描述,彷彿也就可以套用在香港記者身上。(聯絡作者kwaiyeung@gmail.com) (本欄每周五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