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許迪鏘、何秀萍、歐陽應霽及黃伯康分享首次創作出版的經驗。
草 草
這是一個自由書寫的年代,互聯網為越來越多鍾情於寫作的人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平台,成為一個作家,也許真的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今年,新鴻基地產「新地開心閱讀計劃」與香港三聯書店聯手推出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志在扶助有潛質的年輕人出版及發行自己的第一本書。
日前,主辦方請來何秀萍、歐陽應霽、許迪鏘及黃伯康等著名創作人,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們創作生涯中的「第一次」。
甚麼是創作的意義
著名填詞人兼名DJ何秀萍是創作團體「人山人海」的核心成員,說起自己的創作經歷,她坦言離不開「進念二十面體」的啟發。
「進念」作為一個充滿實驗性質的劇團團體,時常嘗試用有別於常規的方式去表達故事。
在何秀萍看來,這些新奇不同的表達方式,恰恰顯示著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再把想到的東西化為文字記錄下來,「這便是妳的創作」。
「進念」的啟發讓何秀萍在舞台劇《石頭記》中初試填詞,並因此結識黃耀明,創作了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歌詞《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從此創作之途一發不可收拾,更在98年出了第一本書《從今以後》。
為甚麼開始創作?何秀萍笑言因為自己實在「迷戀文字」,在一遍遍對於自己人生經驗的書寫中去發掘驚喜、創造驚喜,就是創作的真正意義。
離不開生活經驗
跨媒體創作人歐陽應霽則認為,創作的靈感和始由一定首先來自於生活。
受到從事出版事業的父母的影響,歐陽應霽覺得自己走上創作道路似乎是「注定」的——很自然地開始投稿,很自然地開始畫畫,很自然地出了自己的書。
這其中,所有探索的開始都在於對生活經驗的細微觸覺:「在甚麼樣的環境長大,就一定會繼承了某些特質,正因為如此,我們會對某一些題材特別敏感。所以,從我們的家庭、生活、環境去發掘一些和我們真的相關的親切的題材,就是我們所謂的『第一手』資料。」熟悉的事物會觸動自己的心靈深處,與人不同的視角也就是由此而來。
在他人看來,歐陽應霽常有「古靈精怪」的想法,原來這些,也是來自「進念二十面體」的啟發。在「進念」,他學會嘗試在舞台上尋找「更曖昧的空間」─避開舞台的中央,在側邊原來可以有更多的彈性去做更多的事情:「這影響我一生,讓我時刻在創作中思考如何在一些旁邊位置、一個邊緣角色去爭取一個最大的創作空間和機會。」
散文家許迪鏘創作經驗豐富,他認為寫作其實是十分個人化的事情,是與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獨特視角的過程。
研究創意思維作家黃伯康則認為創作在於日常的積累,是一個「對耐性的鍛煉」,開始動筆是最重要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創作的「第一次」。充滿勇氣地開始,堅持不懈地鑽研積累是任何創作的必經之途。
也許,創作的真意不在於用了多少文字,出了多少本書,而是像何秀萍所說的那樣,是「與生活埋身肉搏,從日復一日的過程中得到並自製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