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的出路在於「治本求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0-31]

 ■楊孫西

 香港回歸祖國近十年了,在經歷種種風風雨雨的考驗後,順利地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並已逐步走出經濟困境。但是,由於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周邊地區的迅速發展,使香港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令經濟持續發展舉步維艱。伴隨而來的是,政府財政收入減少,而社會民生的新問題亦不斷湧現。政府應未雨綢繆,堅持「治本求源」,以政策導向盡快地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否則政經局勢堪虞。

 毋庸諱言,香港現在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經濟發展方向搖擺不定。誠然,這本是已爭議多年、亟待解決的問題,理應由特區政府作出抉擇,並果斷地採取具體措施。應該看到,香港由於長期推行高地價政策,以資產增值的方式帶動經濟增長,因而造成產業基礎狹窄,競爭力呈減弱趨勢。

政策導向推動經濟轉型

 顯而易見,香港經濟要實現新的轉型,除了發展高增值服務業外,還需大力推動多元化產業,走高技術產業發展之路。但是,這需要特區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從土地使用、引進人才和稅務等政策方面,為發展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多元化產業提供各項有效的支援。當然,對於已定下的政策,更須有成效、高效率地執行,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加以完善。

 現在,國家正實施「十一五」規劃,為香港的產業重組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香港作為國際化的經濟實體,時刻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化經濟大潮,亟待盡快釐定經濟轉型的方向,制訂出具體的行動綱領及目標,方能牢牢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在充分發揮原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創造新的發展優勢,以避免被邊緣化。

 因此,期望特區政府從提供融資和管理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檢討各種各樣的資助計劃,加大科技基金支援數量,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產品升級。同時,加強與內地的科技整合和產業對接。

公共投資啟動高技術產業

 據統計,現時政府的公共投資僅佔GDP18.2%,尚未達到原定佔GDP20%的比例。由此可見,公共投資完全有增長的空間。誠然,在繼續保持比較優勢的同時,應拓展哪一種優勢產業,乃是問題之關鍵。事實證明,為了彌補香港產業空洞的缺陷,必須大力發展以高技術產業為主的多元化產業,以擴闊經濟基礎並提高競爭力。特別是發展高技術產業,若以公共投資作為前期投入,想必會有新的、全局性的突破。這勢必會帶動香港的產業重組,對中長期的經濟發展,以及促進香港與內地的產業對接都將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早在幾年前業界人士就提出建議,必須吸引擁有尖端高技術的大企業入駐香港,形成產業的龍頭,這樣可令香港眾多的中小企業藉機確立發展方向和加速技術升級改造,從而聚集至骨幹行業的配套生產,達至相互依存。在具體實施方面,可像當年籌組地鐵公司及支持迪士尼項目那樣,設立啟動基金,以合股或全資持有形式,引進高技術龍頭企業,待項目成熟之後,再將股份賣出。筆者認為,業界人士的意見是可行的,這或是應對經濟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最有效方法之一。

社會民生問題可通盤考量

 事實上,任何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活力在於有穩固的產業基礎,從而使勞動力就業和公眾服務得到較大的改善。因此,解決社會民生問題,或應從根本上增強市民自力更生的意志,提高就業和再培訓的實際效果,並進一步改善香港的整體經濟環境。須知,只有堅實的物資基礎,才有可能幫助社會弱勢階層,改善公共設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另外,還應看到,香港是個多元化的社會,社會民生問題錯綜複雜,解決時須分輕重緩急,而且可進行通盤考量,以兼顧各方面的利益。特別是具體到某一界別或領域的問題,最好由相關的決策部門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然後按不同界別和地區性的差異,制訂不同的實施方案,並進行全局性協調,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拗和攀比,令社會徒增新的矛盾。(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