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岑嘉宏天生愛搞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08]
放大圖片

圖:被訪者提供

文:武 俠

 要出版一本刊物需要多少錢?

 以剛於11月5日正式推出第一期的獨立文化雜誌《眾獨》為例,32版全彩的雜誌,印量三千,只計印刷費已過萬元,一年出版12期,沒有豐厚底子,怎麼有錢搞出版?何況,《眾獨》是免費任拎不賣錢的。

 但搞這份雜誌的,沒有財團背景,亦沒有任何資助。雜誌總監岑嘉宏只是一個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領,每月人工萬餘,為甚麼還要與朋友合資搞雜誌?

 怎麼看,他都不像是搞雜誌的所謂「文化人」。大學時修讀Marketing,畢業後拿獎學金到英國一年,取得碩士資格;所做的工作,不論是推廣有機蔬菜,還是任職製衣紡織業,擔任的都是對外的市場工作,稍為與辦刊物扯上關係的,是大學時擔任學生報的編輯,還有從英國回港後,重返校園讀多一個與本科無關的碩士課程:文化研究。

 但原來他辦刊物的「根」,早於小時候種下。

三條友工作室

 「說起搞刊物,其實我在小學六年班已開始搞第一份野。」岑嘉宏說,「那是一份影印的刊物,刊登同學的漫畫,再加上輯錄自報紙雜誌的文章,或不知從哪裡找來的笑話,剪剪貼貼成一本影印出來的刊物。」

 小學六年班,應該是十一、二歲時,興起「辦刊物」的念頭,只因當時,約1990年,在港台節目《鏗鏘集》看過有關某小學學生辦刊物的專訪,既是同年紀,別人能做為甚麼自己不能?便找來父親大人幫忙影印派給班中同學。

 第二次搞刊物,是在中三時:「那是班會的刊物,寫寫流行曲介紹、畫畫公仔之類。」這次則有哥哥出馬義務幫手設計。

 「可能是自小便『黐』了這條根,便更加心思思想搞野。」他說。去年十月底與拍檔開始談起搞雜誌的念頭,兩人掏腰包成立「三條友工作室」,然後四下拉朋友「落水」,一起辦月刊。現在《眾獨》班底成員來自各行各業,除了岑嘉宏是普通白領,還有中學老師、大學生、記者及出版社編輯。

 六條男女率先在今年四月推出網絡版《眾獨》試刊號,打著「跨越獨立,聚眾創作」的旗號,找來劇場、音樂、電影、文學、樂評等不同領域的新兵舊將,齊齊談獨立創作路。

 「有時候,尤其是在凌晨兩、三點時還在趕工,但六點便要起床準備上班,便會想我是為了甚麼而做這件事。但總會在某個時刻會收到部分讀者的電郵或留言,給予鼓勵的說話,甚至有主動來信,願意不計酬勞為我們寫稿,你便會覺得這是值得繼續做下去的。」岑嘉宏說。

K房開會

 因為人手及經驗問題,《眾獨》六友一手包辦編採寫,岑嘉宏還同時兼負網誌更新、版面設計,及錄影片段剪接等工作。工作太多,時間太少,加上眾人全是兼職工作,約訪問也有難度。

 一大早出發訪問馮美華談社區與藝術關係;訪小克談創作,時間提前,他的拍檔只得馬上從睡床上跳起;訪問深圳當代藝術家李景湖或台灣樂隊蘇打綠,便再自掏腰包跑到深圳或台北;還有,每次開會總是找不到地方,最後不得不擠在卡啦OK房——既然K房可以溫書考會考,怎不可以開會討論出版事?

 半年下來,印刷版終於面世,他找來文化研究課程的同學仔幫忙做版面設計,分擔了部分工作,卻不能鬆一口氣,找雜誌擺放點、找廣告。沒有任何資助,當初掏出來的錢只夠支撐幾期,其後昂貴的印刷費尚未有著落,加上書店、藝廊、唱片舖等文化地點,及中學、大學的擺放點也在開拓中,現時的三千印數已有點不夠派,要加印數可以怎樣?

 但岑嘉宏堅持雜誌不賣錢,便是想更多人可以更容易拿到這份刊物。

 「跨越獨立」或許容易,「聚眾創作」會否很難?除了這份獨立雜誌,岑嘉宏同時寄望「三條友工作室」可以成為一個將創作變成大家生活中的事情的平台。創作,本是源於生活。

聚眾創作

 只是口口獨立聲聲創作,沒有個人經驗,怎麼叫人折服?岑嘉宏或許不是出色的創作人,搞刊物也只為興趣,與創作扯上最多關係的,是讀書時曾參加過在社區辦的錄像工作坊,自己也曾拍過短片參加過ifva,只是無法入圍;還有與朋友組成獨立劇團「兒戲」,叫做曾經有過劇場經驗,Profile並不標青,《眾獨》反倒成為他的最大Project。

 「兒戲在藝穗會的演出完成後,身邊其實有不少朋友都是文字人,或者與傳媒工作相關,為甚麼不可以集合起來做些事情?」「聚眾創作」的意念,或許由此而生。天生愛搞野,只不知他讀市場行銷學,能否幫助《眾獨》開拓市場?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