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學會相處 加深理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14]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持有若干不同於內地的價值觀,對內地某些表現不滿,是否構成香港人身份認同不可逾越的障礙?「一國兩制」承認和保障香港同國家主體不相同的文化特色,承認和保障香港社會的多元性。霍英東或陳馮富珍固然是香港的人中俊傑,但是,普通香港居民應當也可以學會「一國」之內「兩制」共同相處,並在相處中加深理解。

 最近,兩個「香港的中國人」成為輿論熱點,一是霍英東先生,一是陳馮富珍女士。霍英東先生作為「傑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的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在全國政協副主席任上因病去世。陳馮富珍女士高票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成為世衛組織58年來首名中國人擔任的總幹事,也是中國人首次在重要國際組織中擔任主要領導職務。二人的經歷殊不相同,卻有相同點引起我思考,即:國家和香港人的關係。

一國兩制下「和而不同」的典範

 霍英東先生與國家的關係之久、之深,在香港社會是一個「異數」。在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困難的時候,他無畏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其個人因此付出了代價。幾十年來,他同中國幾代領導人保持親密的友誼,為國家的改革開放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又始終保持著若干不同於內地的價值觀。「和而不同」,霍英東先生為「一國兩制」提供了一個卓越的範例。

 陳馮富珍女士是由港英政府的高級政務官平穩過渡而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高級政務官,她願意在香港回歸祖國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服務香港和國家。於是,中央提名並全力支持她競選世衛組織總幹事,為她創造進一步服務全人類的機會。她成功當選,固然同其個人才幹和閱歷分不開,而決定性的因素則是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國家的充分信任。我相信,陳馮富珍女士依然保留著也將繼續保留其幾十年生涯所塑造的若干不同於內地的價值觀。「和而不同」,陳馮富珍女士為「一國兩制」提供了又一個傑出的範例。

「香港的中國人」從來就是「中國的香港人」

 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21世紀初,中國走過了50多年不平坦的道路。期間,內地與香港的關係經歷了起伏。國家在困難的時候,歡迎並充分評價來自香港人的各種形式的幫助和支持。國家在重新崛起的時候,珍視並盡量發揮香港人的智慧和才幹。為什麼?因為,「香港的中國人」從來就是「中國的香港人」。

 中國政府從來不承認英國強佔香港的不平等條約。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後,要求聯合國非殖民地化委員會把香港(還有澳門)從其編制的「殖民地」名單中剔除。1984年,中國政府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方備忘錄中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所有香港中國同胞,不論其是否持有『英國屬土公民護照』,都是中國公民。考慮到香港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管部門從1997年7月1日起,允許原被稱為『英國屬土公民』的香港中國公民使用由聯合王國政府簽發的旅行證件去其他國家和地區旅行。上述中國公民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不得因其持有上述英國旅行證件而享受英國的領事保護的權利。」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其中第二點規定:『所有香港中國同胞,不論其是否持有『英國屬土公民護照』或者『英國國民(海外)護照』,都是中國公民。自1997年7月1日起,上述中國公民可繼續使用英國政府簽發的有效旅行證件去其他國家或地區旅行,但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不得因持有上述英國旅行證件而享有英國的領事保護的權利。』

港人應加強國民身份的認同

 然而,法律規定與現實狀況尚有一定距離。至今,不是所有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香港居民都承認自己是中國公民,甚至不是所有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的香港居民都承認自己是中國公民。2006年11月9日,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研究中心發表最新一期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民意調查結果,近四成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為同類調查自1996年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雖然降至1996年以來的最低紀錄,卻還有二成。

 持有若干不同於內地的價值觀,對內地某些表現不滿,是否構成香港人身份認同不可逾越的障礙?「一國兩制」承認和保障香港同國家主體不相同的文化特色,承認和保障香港社會的多元性。霍英東或陳馮富珍固然是香港的人中俊傑,但是,普通香港居民應當也可以學會「一國」之內「兩制」共同相處,並在相處中加深理解。 (本欄每周二刊出)(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