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何看待陳馮富珍在非典時期的經驗教訓
黃英豪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新論壇副召集人
香港有人對陳馮富珍在二零零三年非典時期的工作還是耿耿於懷,反映出香港社會存在著一種現象,就是對公眾人物的求全責備,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一個社會只有形成了寬容和諧的文化,才能具有鼓勵創新,勇於探索的社會氛圍,才有可能做到人才輩出,不斷走在別人的前面。
最近,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捷報頻傳,繼巧妙斡旋朝鮮半島核危機,令朝鮮重返「六方會談」軌道,又提名並全力支持原香港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成功當選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這些都顯示出中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提高。陳馮富珍的當選,更是港人在「一國兩制」下,代表國家參與國際事務的最新創舉,她的勝出,的確令國人振奮,港人揚威。
公眾人物並非超凡脫俗的「聖人」
不過,香港有人對陳馮富珍在二零零三年非典時期的工作還是耿耿於懷,有些死難者的家屬更是公開發出非議。這些雖然是少數的聲音,但反映出香港社會存在著一種現象,就是對公眾人物的求全責備,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一點點過失都要拿放大鏡去看,好像公眾人物都是超凡脫俗的「聖人」,一點缺點也沒有。如果因為某些非主觀的原因,出現了一些差錯,即使這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有些人也是「只攻一點,不及其餘」,大肆攻擊抹黑,非要把人家搞下台不可。一些傳媒將之稱為「砍頭文化」。
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了許多不良的後果,一是相當多的優秀人才不願意出來做公共事務,從政更是他們的「噩夢」,香港經常感到缺少政治人才,這不能不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二是令政府和公共機構形成了「不做不錯,做多錯多」的不良習氣,許多人不願意做以前沒有先例的事情,更不想去創新,因為有風險,誰也擔心萬一做錯了什麼事情,就被一棍子打下來,甚至永世不得翻身。
寬容和諧才能鼓勵創新
因此,我認為,香港今後要成功實現經濟轉型,要走創新之路,達至永續發展,也要建立一種寬容和諧的社會文化,其核心就是要有寬容的精神和氣量。寬容和諧是人類理性對本性超越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結晶,能夠有效消弭彼此之間的敵意、裂痕,化衝突於無形。寬容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就提出要「和為貴」,孟子提出「人和」,並且把「人和」上升到比天時、地利還要高的位置。西方社會也是提倡這一點,美籍荷裔作家房龍的不朽名著《寬容》,曾經以西方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依據,對社會和人的寬容的重要性進行了理性的思考。
古往近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偉人的成長都經過千錘百煉,甚至是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最終成功。一個社會只有形成了寬容和諧的文化,才能具有鼓勵創新,勇於探索的社會氛圍,才有可能做到人才輩出,不斷走在別人的前面。可以說,寬容和諧既是人的一種品格和風度,更是社會創新和發展的土壤。一個人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過失,只要不是誠信上的問題,社會都應該給予寬容和諒解,也應該給予機會,讓其今後吸取教訓,將經驗化為財富,將鞭策轉為動力,從而為社會做更多的工作。
責任應由政府集體承擔
以陳馮富珍的例子來分析,陳太能夠擊敗眾多強有力的競爭者而當選世衛總幹事,一方面固然是中國的全力支持;另方面,她本人的資歷、能力也有很大的關係。港人對陳太都很熟悉,她今年五十九歲,曾在本港和外國獲得多個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一九七八年起任本港衛生署醫生,此後歷任高級醫生、首席醫生、助理署長、副署長,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三年任衛生署署長,是本港首屈一指的公眾傳染病防治和控制專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陳太來自「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因素,她出任國際組織的負責人,更容易為西方社會所接受,這也是香港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的獨特優勢。
當然,在應付非典中,按照立法會的調查報告所稱,陳馮富珍應該吸取相當的教訓。不過,平心而論,非典是一場人類從來沒有見過的大災難,對於所有政府官員和醫療專家來說,如何防治和控制,更是無章可循。何況,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做法給予極高的評價。即使在這個過程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其中的責任,應該由政府集體承擔,不應該責怪某一個人。同樣,防治非典所形成的經驗教訓,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如果因為非典的因素而令陳太這樣的人才被埋沒,這就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事實上,陳馮富珍在離開香港進入世衛後的工作也很出色,到二零零五年還被提升為世衛助理總幹事,主管傳染部門。可見她將處理非典的經驗教訓也帶到了世衛組織,相信今後她在總幹事這個位置上,更能夠發揮她的專長和經驗,為全人類的醫療和健康事業做出新的貢獻。(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