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現時,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不斷上升。最近,中國宣佈外匯儲備已超過一萬億美元,位居世界之首。此外,中國和平崛起的說法,亦令西方社會關注到中國的發展。
過分抬高「北京共識」容易招忌
去年,外國學者喬舒亞.庫珀.拉莫發表了一篇名為「北京共識」的論文,主要指出中國能夠按國情,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經濟道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她敢於創新、嘗試,並會把社會、經濟相互配合,以達到各方面的平穩及高速發展。有些人將「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對比,甚至是與它對抗。海內外有部分國人感到沾沾自喜,筆者認為這是不應該的,因為要慎防惹人妒忌,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提出來討論的。
所謂「華盛頓共識」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一個經濟發展模式。它所倡議的是很多港人都耳熟能詳的,因為在香港有很多人其實是替它宣傳這一套,即是民主選舉、市場開放、著重引入競爭,及鼓吹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發展模式。
將「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對抗,可能會引人妒忌及攻擊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定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這政策是不強出頭,亦不與超級霸權硬碰,不引起人妒忌,以免被人圍剿。
應避免「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的對抗
其實,最近這幾年都可以看到,西方有些學者鼓吹中國的崛起,是會挑戰世界秩序,最終會威脅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在亞洲,已有很多呼聲出現,說中國不斷在擴展軍事國防的力量,會影響亞洲國家武力均勢的平衡,更威脅鄰國的安全云云。
而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崛起更是最重要的環節。眾所周知,中國擔當著世界工廠的角色,它的外匯儲備是全世界最大,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中國每一年所引進的外資更是在國際數一數二的,早已引起不少學者關注及討論。
近幾年,世界油價大幅上升,有西方學者指稱原因是,中國用油速度增長太快,將世界油價扯高,亦有評論利用相對勢力增加作解釋,開始將責任推向中國。而實際上,中國石油用量僅佔世界的百分之八,與美國佔百分之二十的用量相去甚遠,故以中國用油速度增長快去解釋油價上漲,是甚為牽強的。但從此事可見,當被他人妒忌時,容易被人以各種藉口挑撥其與世界的關係。
另外,近年亦有言論指中國進口大量石油、原材料,如銅、鐵砂、木材等,扯高了原材料的價格。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產品很多是出口外地,因此,只是把能源及原料搬到中國去生產、消耗。以空間角度而言,即使不在中國生產,亦會在其它國家生產,原料同樣被會消耗。因此,如果將能源、材料的漲價全推到中國身上,這種看法是很片面的。這是另一個被錯誤演繹的例子,它無疑是將矛頭指向中國,若再弄出「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對抗,將更加引起強國的疑忌。
中國仍須繼續「韜光養晦」
早前,有四十八個國家參加的非洲首腦會議在北京舉行。加上,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日增,以及購買石油資源等,有些西方學者議論,甚至挑撥,指中國欲在非洲實行新殖民主義。觀乎實際情況,這是很荒謬的。因為根本中國沒有足夠的兵力伸展至非洲。
歸根究柢,中國只是在非洲進行正常的貿易,國際投資活動,但是因為該處原本已有外國投資,而中國的進入正影響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才會惹來非議,甚至事實遭到歪曲演繹。
其實,中國至今仍是發展中國家。以個人入息水平計算,連世界銀行(World Bank)所定的,中等入息水平都未達到。只是由於國家人口大,總經濟國民產值相對較大,而人均收入很低,與發達國家的標準相距甚遠。
因此,未來二十至三十年,中國仍須集中精神及注意力,發展國家經濟。在外交方面,應繼續鄧小平「韜光養晦」的政策,爭取在和平的環境下,發展經濟。因此,國人不應有多少成就便沾沾自喜,惹人妒忌。(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