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競爭力端賴經濟實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16]

■呂明華博士 立法會議員

 香港的經濟結構在過去五十多年曾經數次轉型,每次都由內部自發性的經濟活動所推動,每次都促使香港經濟向前發展,社會充分就業,市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台階。

與泛珠相比香港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

 最近一次轉型是源自內地1978年啟動的改革開放,誘因是香港的製造業向外遷移到成本較低的珠江三角洲。結果,一向以製造業為基礎的香港經濟體系漸漸失去促使經濟向前的推動力,並於一九九八年開始經濟墮入衰退的深淵,若果不是中央政府在二零零三年引入CEPA和自由行,加上近來推動巨無霸國企到香港上市,使得香港經濟得以復甦,否則至今將仍在五里霧中,迷失方向,掙扎無功。這是香港經濟從此深度依賴內地支持的開始。但是,香港可以長期依靠中央政府的政策來維持經濟增長麼?

 本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經濟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是一等好事。但是,香港獨特的政治地位,令香港與泛珠三角地區的合作頗為尷尬。首先,香港的特區地位令它與廣東省無從屬關係,宏觀調控難度極高。

 在經濟方面,珠三角的民營企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及成長已經具有極強競爭力,他們各自發揮自身優勢,爭取亮麗成績,互補之言,已屬空談。其次,香港營商成本高昂,與泛珠三角競爭,優劣即現。在這客觀形勢下,香港與珠三角城市之間的關係,是在互相競爭,縱然是良性的競爭,雙方都是在與時間賽跑。清楚看到,改革開放初期為香港提供的機遇,已隨著內地工商業的高速度發展,在逐漸消逝,香港的總體優勢已在漸漸消失。

內地已不再完全依賴香港這個橋樑

 按照特區政府的思維,香港的經濟支柱是金融、物流、旅遊和工商服務業,意味著香港在經濟方面的角色是為內地經濟服務,作為內地邁向世界的橋樑,把香港的經濟發展置於被動的地位,是依附於內地的經濟,是配合內地的發展而調整,尋覓生存空間。問題在於,珠江三角洲其它城市也在發展物流業和運輸業,並且在高速度發展,很可能在短期內取代香港物流業的龍頭地位。旅遊業的發展有其極限性,不可能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金融業是香港的強項,若考慮紐約的金融業只佔GDP的25%左右,你會把香港經濟的發展全寄托在金融業嗎?再者,由於通訊、交通的進步和到外國商務旅行的方便,珠三角的工商界,現在已經有能力直接吸引外商投資和合作,香港作為橋樑的作用,重要性已在逐漸下降。在這客觀的形勢下,香港未來的處境,不是一目了然嗎?

應採取主動性經濟政策自強筋骨

 當然,現在社會上的共識是「中國好,香港更好」,但是一個被動型的香港經濟,只藉調節本體來服務正處於強勁上升軌道的內地經濟,本身卻並不具有不可被取代的特別優勢,在競爭的過程中,很快便會失去競爭力,很快會被邊緣化。這是自願性的自我矮化,是不平等的競爭。為了香港的長治久安,香港必須採取主動性的經濟政策,必須自強筋骨,提出新的發展方向。當然,在這過程中,香港仍然需要鞏固及保持現有的四大經濟支柱行業的競爭優勢,積極推進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同時,更應該努力強化自身的經濟獨立性及主動性,建立新的優勢及正確定位。縱觀世界各經濟獨立體,只有蓬勃的製造業,持續推出優良的產品,大量的貨物出口賺取外匯,創造財富,才是經濟穩定及持續發展的基礎。故此,世界各地政府均致力運用各種手段,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協助本土產業技術創新及升級,讓本地企業能夠立足於國際市場。

制訂新工業政策推動香港新工業化

 內地經濟的蓬勃發展為香港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市場,這是香港製造業的機會所在,所欠缺的只是政府的推動及支持。台灣、韓國及新加坡的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發展過程,都是由政府協同工商界提出政策,引導及協助業界發展,才能夠成功的。所以,特區政府應該制訂新工業政策,以主導者的角色推動香港新工業化,透過協助香港企業的產品升級及提升競爭力,利用CEPA提供的零關稅優惠,讓本地產品內銷國內市場及進軍全世界。這樣才是令經濟屹立不倒,長治久安的主動性、進攻型的經濟策略。這是香港過去經濟成功的根本原因。

 如果特區政府仍然不能夠以長遠的眼光認識清楚香港所面對的複雜形勢,抓住香港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恐怕香港經濟會隨著周邊地區的冒起而逐漸萎縮,最終在競爭中敗陣而回,逃不開被邊緣化的命運。香港的經濟現在正處於重要的決策時刻。香港能否在與內地融入一體的過程中踏上新台階,整體經濟得以穩定及持續穩健增長,關鍵就是要看特區政府的決心和具體行動。(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