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中環建築群是香港歷史的開端,是法治和管治的體現。西九龍發展可引入商業因素,但中環建築群已有既定格局,只須投入足夠資金重新修葺,以及更新建築物內的裝修及設備,就可以讓香港人使用。
曾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荷李活道中環建築群,最近已經沉寂下來。這個有百多年歷史的建築群,已被通過為受保護的建築物,年前政府建議引入商業發展元素,將整個建築群重新發展,當時也曾令到何鴻毅家族準備出資組成基金,伙拍香港大學共同攜手,把建築群按照他們的構思來發展,而當時正值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鬧得沸沸揚揚,也一併把中環建築群項目炒熱,順著反對西九的浪潮、中環建築群的計劃也不能倖免,一併被社會提出反對。在一片反對之聲,這個中環建築群也備受關心注目,假日特別安排了參觀團,進入建築群內考察觀光,在建築群內,出現人頭湧湧和排隊長龍的罕見景觀。
由冷淡進入漠不關心
但事隔一年,中環建築群由熱情進入冷淡,再由冷淡進入漠不關心,不但人龍與人頭消失得無影無蹤,就算在傳媒眾多新聞報道中,也難得見到有關中環建築群的新消息,這建築群,不過是每天到中環上班的人士路經之處,在周日假期一片歌舞聲中的蘭桂坊和蘇豪區畔、黑沉沉,死寂寂地呆著。
中環建築群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兩個項目有一個根本不同之處,就是西九龍只是空地一幅,這幅偌大的土地,只是填海得來,衡量它的價值,不過是景觀和呎價,甚至還帶著一點點吞掉維多利亞港一角的原罪。
但中環建築群卻是香港歷史的開端,雖然它是繼承了殖民歷史的發展,但本身卻是法治和管治的體現,直至百多年後的今天,香港還是有賴法治和有效行政管治而位列於世界大都會之中。
保留格局 重新修葺
這個建築群見證了香港發展成為中國對外金融中心的歷史,當放下司法、執法、懲教的任務之後,發展成為屬於六百八十萬香港人的歷史文化中心,是順理成章的事,而這個歷史文化的發展重擔,特區政府其實不能推卸,也不一定要經商人之腦和商人之手,對於西九的發展,個人認為引入商業運作模式是非常合適,但中環建築群本身已有既定的格局,只須投入足夠資金重新修葺,以及更新建築物以內的裝修設備,就可以讓香港人使用,重整在意念多於投資。
中環以內的文化設施不多,大會堂也顯得地方狹小,不敷應用,荷李活道那建築群可以補大會堂的不足,發展成為新的文化中心。
對於整個中環建築群裝修後應用的規劃,政府不一定要假商業機構之手。我不是認為政府要全面包辦所有活動,但在整體規劃和管運政府可以牽頭,並吸納社會人士參與,至於個別表演或展出項目,當然可以得到商業團體參與,情況就好像政府管理大會堂,但使用大會堂的設施的可以是商業機構一樣。
香港缺少文化人聚腳交流之地
香港有不少文化設施,以供表演展覽之用,但卻缺少一個可以讓文化人士聚腳交流的地方,之前在本欄也介紹過一些城中雅集,民政事務局長何志平先生也經常邀約城中文化人士會面,其組織名為文化會館。會館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其實也有匯集和交流的意義。現時的文化會館,不過是文化人敘餐議論的場合,但整個荷李活道的中環建築群,可以發揚廣義的文化會館的精神,成為香港文化的人與事匯流的地方。
縱觀整個香港,具備像中環建築群這樣條件的地方並不多,它地點適中便捷,建築物具有歷史價值,附近有大量和文化有關的產業,例如畫廊、古玩店等,外國記者會與藝穗會亦為其鄰。有此得天獨天厚的條件,荷李活道中環建築群絕對有條件發展成為能代表香港文化的文化會館,會館不但具備一般文化表演展覽的設施,也是可以成為匯聚城中文化精英和盛事的佳處。(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