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曾蔭權接受文匯報訪問全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21]

 問1:粵港經濟合作現況如何?有人說廣東省成為香港再難取得合作突破的省份,實際情況如何?在粵港高層會議的框架下,如何令粵港兩地真的成為「親兄弟」?

 答1:粵港兩地一直是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經濟方面,至今年6月底,廣東經批准的港資企業累計達89 700家,吸收香港實際直接投資1088億美元,佔廣東省吸收外資總額的六成以上;廣東進出口貿易的七成通過香港進出口或轉口;廣東口岸進口香港CEPA項下"零關稅"產品的受惠貨值和優惠稅款均佔全國近七成;廣東註冊的香港永久居民個體工商戶佔全國的八成以上。此外,香港是廣東省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多年來粵港兩地政府透過「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的框架推進合作。雙方會繼續在此框架下加強經濟融合和合作。主要工作包括:

 (1)充份利用CEPA協助香港服務行業在廣東省開拓市場,及推動廣東省現代化服務業的發展。例如在旅遊方面,香港在廣東省成立的旅行社可申請試點經營廣東省居民前往港澳的團隊旅遊業務。

 (2)鼓勵及協助廣東企業來港發展,並利用香港的種種優勢走出去國際市場。具體工作包括為廣東省企業舉行來港發展的宣講會及安排考察,加強特區政府駐粵辦負責投資推廣的人手,在駐粵辦設立「投資香港服務中心」及為有意在香港開設公司的廣東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3)加快在海外推廣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包括行政長官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於今年11月10日率領代表團,在法國巴黎聯合進行推廣活動。今年是連續第四年舉辦同類型活動。

 (4)加強大型跨境基礎設施(包括港珠澳大橋、深港西部通道、廣深港高速鐵路)和加強口岸效率,以促進兩地的人流物流、擴大三小時經濟圈。

 問2:跨境基建對日後泛珠合作亦相當重要,港珠澳大橋對香港而言,更是打通泛珠經脈的重要基建,現在遲遲未能上馬的癥結何在?日後如何推動其他跨境基建項目?

 答2:(1)港珠澳大橋

 盡快落實大橋項目是粵、港、澳三地政府的共同願望,也對三方的經濟、社會和交通發展最為有利。三方也以大橋為優先項目,並正積極推進項目。

 大橋是「一國兩制」下首項涉及內地及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大型跨境合作項目。由於大橋將連接港珠澳三地,有關項目的各項決策對三方均有重大影響。三方政府有必要就各個關鍵事項及技術問題進行仔細研究及商討,以期令後續的工作能有效推進並成功落實。

 由粵、港、澳三地政府組成的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協調小組)已就大橋的走線及著陸點取得共識,而大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亦即將完成。關於大橋口岸設置問題,協調小組三方已贊同「三地三檢」模式,並委託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公規院)開展這個模式下的具體口岸設置方案及選址安排的研究工作。此外,協調小組亦已委託公規院就大橋的投融資方案進行研究。有關方案經協調小組同意後,大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即可定稿及上報中央。經中央批准後,大橋的設計及建設工程便可展開。

 (2) 其他跨境基建項目

 為促進香港與內地,尤其是泛珠三角洲的更緊密聯繫,完善兩者之間的交通網絡,以及為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下穩固的基礎,我們一直不斷改善現有的跨境基建設施,並致力推進一系列的跨境基建項目。除了以上提及的港珠澳大橋之外,這些項目還包括深港西部通道、上水至落馬洲支線、廣深港高速鐵路及蓮塘/香園圍口岸。

 我們會繼續與有關各方保持緊密的聯繫,積極推進上述的跨境基建項目,並適時探討發展其他跨境基建項目的需要及可行性。

 

 問3:內地港商面對種種挑戰,包括環保風暴、最低工資及其他科技要求,特區政府可有方法助他們戰勝挑戰?

 答3:為協助內地企業迎接種種挑戰,特區政府會加強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和香港各界商會的聯繫和溝通,反映業界的意見,及盡早發放省內最新的投資及商貿政策。

 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 (駐粵辦) 會搜集及透過每週出版的《駐粵經貿辦通訊》,發放內地經貿政策法規及措施 (包括有關環保、工資,以及產業升級轉移等信息) ,供業界參考,讓業界可以盡早籌劃及部署。

 在科技方面,特區政府在今年四月成立了五所研發中心,進行產業導向的應用研發項目,推動科技轉移至相關行業,從而協助香港以至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提升技術水平、開發新產品和服務,向高增值路線發展。

 與此同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貿易發展局等亦與駐粵辦緊密配合,協助港商在產業升級及轉移過程能順利過渡。 例如: 駐粵辦最近邀請了廣東省環境保護局的官員,以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顧問,出席「廣東省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產業升級研討會」,向港商介紹廣東省在環保和產業轉移的最新情況,並就環保技術支援作出介紹。

 駐粵辦亦會協助香港廠商組織考察團到訪內地,瞭解承接產業轉移地區的投資環境和最新經貿狀況。與此同時,駐粵辦亦正與個別珠三角城市探討各種集中治理和監管的可行模式,並鼓勵有關市縣政府與港商合作,提供環保設施,達致互利共贏的目標。

 至於中央政府近期對加工貿易的措施,影響香港設於內地的來料加工廠商的營運,特區政府對此十分關注。我們已向國家商務部反映特區政府及商界的關注和憂慮,希望可以尋求方法以消除或盡量減低任何新政策對港商的影響。

 問4:有人批評泛珠概念模糊,成效有限, 特首對三年泛珠的成果有何看法?

 答4:一個區域合作的機制要發揮具體效用,需要長時間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泛珠合作只是啟動短短兩年多,已取得正面和積極的成效,為推動長期合作,建立了穩固的平台。

 首先,泛珠合作大大加強了9+2之間的相互認識,為推動優勢互補的合作關係打好基礎。自泛珠合作開展以來,香港方面不但加強了泛珠的調研工作,特區政府更組織代表團考察各省區,我已率領經貿團前往廣西及湖南考察,亦將率團前往貴州和江西。這有助兩地商界加強交流,共同開拓商機。

 泛珠合作亦成為9+2之間一個有效平台,讓各省區能夠組織合作。例如,各省區共同編制的多個專項合作規劃(包括交通、環保、科技、信息化和能源合作規劃),能有效協調及組織各省區的力量,共同就關注的範疇,建立有效的合作。

 泛珠合作,有助開拓香港與有關省區合作的領域和空間。特別是把握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和旅遊等行業的優勢協助有關省區的發展,及為這些行業提供商機。最近活動包括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率領金融業界代表考察福建和湖南、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率領物流及旅遊業界代表團訪問雲南。截至2006年9月,泛珠九省區在港的上市公司共有95家。

 此外,「個人遊」計劃最初於廣東省城市實行,在其成功的基礎上擴大推行的範圍,自本年五月起,已擴展至泛珠所有省會城市。截至2006年8月,內地共簽發1 676萬個個人遊簽注,其中1 505萬個來自泛珠三角省區。

 問5:有人以遠交近攻形容特首近年積極參與泛珠合作,甚至比提出建議的廣東省來得更積極,意在跨越珠三角範圍,擴大香港經濟腹地,並同時與其他省份加緊合作,則到時廣東省亦將再回正途。不知特首怎麼看待這類說法?

 答5:內地近年落實改革開放政策,推動經濟快速增長,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為香港的各行各業提供大量的貿易、營商及就業的機會,當中尤以廣東省與香港的合作最為緊密。隨著珠三角與香港經濟的融合,粵港無論在經濟、貿易、大型基建,以致民生範疇如環保、口岸等合作亦日趨緊切。香港與廣東省的緊密合作關係對兩地發展至為重要,因此只會不斷加強。

 與此同時,內地其他地區經濟的發展,引發對專業服務、金融服務等需求的增加;加上各省區的優勢各異,亦為香港商界帶來不少商機。故此香港必須積極參與和推動泛珠合作,以充份把握內地發展的機會,一方面締造更多商機,另一方面亦可通過利用香港的優勢,支持泛珠地區的發展。

 

 問6:三年遍訪泛珠,有那些特別感受?哪一個省份對香港最熱情?哪一個省份顯得拘謹? 哪一個省份最具發展潛力? 哪一個省份已經成為香港的新腹地? 哪個省份還有待開拓?

 答6:各地發展和資源優勢各有不同,因而帶來很多合作的機會。我們必須好好掌握這些機會,方能更好利用我們的優勢,推動互利共贏的合作。

 泛珠九省區的優勢各異,為香港帶來不同的機遇。例如,本年泛珠論壇舉行地點雲南,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我們便把握機會,率領旅遊業界造訪雲南,推動實質合作項目。

 此外,福建經濟發展蓬勃,而湖南在香港的上市企業獲得良好反應;為推動更多金融合作的機會,我們組織了香港金融業界代表團訪問兩省,加強推動金融合作。

 此外,不少省份佔有區位優勢,如四川獲益於西部大開發政策;廣西和雲南則受惠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江西和湖南,則正努力把握國家「十一五」推動中部崛起的機遇。

 另一方面,部分省份亦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如貴州在能源、礦產上的優勢促成了「西電東送」的戰略;海南豐富的漁農產品和「無疫區」優勢,則使其漁農產品佔有優勢。香港應致力把握不同省份的資源,加以利用,推動優勢互補的合作關係。

 問7:即將踏足貴州,特首對貴州之行有何期望?

 答7:貴州是中國天然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尤以能源、礦產、中藥材和旅遊資源最得天獨厚。相信在加強開發貴州的資源,以及利用香港的服務業推動貴州企業的發展上,兩地可開拓的合作空間非常廣間C

 貴州旅遊資源豐富,一直是香港人喜愛到訪的省份,除了黃果樹大瀑布、龍宮、遵義等著名景點,貴州的少數民族風情甚具特色。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考察,推動利用香港豐富的旅遊推廣經驗和國際化的推廣網絡,推動兩地加強多方面的旅遊合作,例如共同推廣、人才培訓等。香港的資金和管理經驗,亦相信有助貴州發展和提升旅遊設施及服務。

 此外,貴州是全國四大中藥材主產區之一,貴州將提升中藥企業的產業水平,近年更大力發展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香港在中藥研發和品質驗證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不少科研單位與內地省市都有緊密的交流。我們亦希望通過這次考察,推動貴州與香港在中藥現代化發展的合作。

 在推動各方面發展,無論是旅遊、基建、中藥材或其他界別,皆需要資金支持。香港的金融巿場體系發展成熟,內地很多企業已把香港作為首選的融資地點。我希望通過這次考察,推動貴州的企業多利用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香港各項專業服務,如市場推廣、品牌管理、會計、法律等,相信都能協助推動貴州企業的發展。

 問8:未來如何推動泛珠合作?

 答8:國家「十一五」規劃,肯定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明確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遊、資訊等服務業。我們會集中在香港擁有優勢的幾個範疇,加強與泛珠的連繫和合作。

 為更好銜接在 「十一五」期間國家尤其泛珠省區的發展,香港剛於九月中召開了《「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會議就如何把握國家「十一五」帶來的機遇,迎接有關的挑戰,並保持和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等中心的地位,進行了深入和細緻的討論。

 我們將於今年年底至明年初,訂下一套切實可行的「行動綱領」,列出由特區政府、商界、學術界、及有關公共機構須跟進的具體項目。這項工作,可加強香港與國家以及內地省區在「十一五 」期間發展的互相配合。我們會透過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等渠道,積極與各省區磋商經濟高峰會上提出的建議。

 

 問9:內地成為香港最重要的經濟夥伴之一,除泛珠合作外,CEPA亦被視為另一項推動兩地合作的重要舉措。特首可否簡述回歸後兩地加強合作的情況?

 答9:CEPA自2004年實施至今運作暢順。CEPA不但加強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貿易投資合作,同時亦為香港產品和服務業在內地市場拓展業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機。香港的服務提供者更以先行者的優勢開拓內地的服務業市場。

 CEPA的合作範疇自2003年簽署以來不斷擴展。兩地在過去3年確立了三份CEPA補充協議,增進兩地的經貿合作機遇。現時,所有進入內地市場的香港產品,只要符合CEPA下的產地來源規則,均可享有零關稅待遇,而兩地已就1,407項香港生產的產品達成有關產地來源規則。在服務業方面,香港服務提供者在27個服務領域享有優惠,當中包括香港服務業強項如金融、物流、分銷、旅遊等。兩地亦在貿易及投資便利化方面,如通關便利化、法律法規透明度等相互合作,更於今年6月公佈的新一輪開放措施中加入知識產權保護合作,保障業界的利益。

 香港業界積極利用CEPA。截至2006年9月30日,工業貿易署及五間政府認可簽發來源證機構共批出16,821宗CEPA原產地證書申請,有關貨物出口總值超過57億港元。在今年1至9月,以CEPA原產地證書出口內地的貨值更比去年同期?長37%。在服務貿易方面,截至2006年9月30日,工業貿易署共批出995份《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申請,合共發出1,660張《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而據特區政府於去年完成有關CEPA經濟影響的初步評估中,估計CEPA在去年為香港帶來38億港元的服務收益,是2004年的1.4倍。

 

 問10:在推動兩地緊密關係上,特區政府還有何策略?

 答10: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內地磋商如何進一步深化CEPA的內容和完善CEPA的實施。我們希望可在保護知識產權和貿易投資便利化如簡化審批手續等,與內地進行研究和討論。

 與此同時,為確保與內地的經濟能進一步融合,特區政府亦致力推動及建立和內地互相合作的新機制,包括與泛珠三角省區簽訂「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與廣東省建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與上海建互「滬港經濟貿易合作會議」等,務求加強政府、企業和社會不同層面的交流合作。我們亦已於9月在成都和上海設立經貿辦事處,加上駐粵辦及北京辦事處,將大大加強我們與各地方相關部門的聯繫。

 

 問11:香港可為內地的發展提供助力,但近年橋頭堡地位受到挑戰,仲介角色亦似有式微,香港如何切實提升競爭力,力保國家走出去的「橋樑」角色,而不會被邊緣化?

 答11:國家的「十一、五」規劃,肯定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明確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遊、資訊等服務業。

 要保持香港的競爭力和優勢,我們必須要確保與內地的經濟能進一步融合,加強鞏固本身的優勢,致力推動香港成為將外地投資者「引進來」和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門口。

 香港擁有的優勢,包括強大的營商網絡,對市場訊息觸角敏銳,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加上香港有經驗豐富的專業服務人才、健全的金融政策、完善的法制和基礎建設,可以吸引內內地企業到香港設點,繼而進軍國際市場。事實上,香港的金融市場監管制度完備,堪稱國際資金的集中地,為內地企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融資平台。近年香港不少大型的上市計劃,均與內地企業有關,可反映香港仍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跳板。

 除了保持現有的優勢外,我們也必須不斷提升我們服務的效率和水平,支援高科技、高增值行業的發展,推動和發展香港的品牌,並透過投資推廣署及貿發局在內地和香港推廣香港作為亞洲貿易、投資及商貿樞紐的種種優勢,以吸引外來投資,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商貿之都的地位。與此同時,我們亦會加L與內地不同省區,如泛珠三角的聯繫及合作。當然,我希望業界也會把握這個機遇,訂立在內地發展的長遠策略,並密切注視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問12:國家十一五規劃勾劃出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香港亦已召開經濟開峰會,討論如何應對,現在四個小組的工作進展如何?

 答12:9月11日召開的經濟高峰會,不僅是為了探討國家「十一五」規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亦為了深刻檢視我們本身在全球競爭能力方面的弱點和不足,以策劃香港今後的可持續發展路向。現時四個專題小組包括:(1)商業及貿易、(2)金融服務、(3)航運、物流及基礎建設,以及(4)專業服務、信息、科技及旅遊小組,會以高峰會的討論和共識為基礎,繼續就有關策略性建議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小組在有需要時會以不同形式參考社會各界人士和相關業界、學者及專家的意見。為讓社會更多人士參與討論,中央政策組已於11月2日舉行一個研討會,邀請社會各界,包括學者、智庫、中產人士、中小企、勞工基層人士及青年出席,集思廣益,為高峰會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專題小組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向行政長官提交一份清晰和切實可行的「行動綱領」,列出由特區政府、商界、學術界及有關公共機構須跟進的具體項目。

 問13:除金融、貿易及物流中心之外,香港在其他經濟發展方面,能否亦扮演角色?

 答13:除金融、貿易和物流中心之外,香港亦可在其他範疇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包括:

 (1) 雙向的企業平台

 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逐步開放,外資企業在內地投資的規模將會日益壯大,香港作為內地對外商貿的主要橋樑,將繼續在企業「引進來」方面擔當重要的中介角色。目前不少海外企業因我們優越的營商環境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以管理其在國內和地區的業務,數目至今已超過3 800家。另一方面,愈來愈多的內地企業尋求往海外「走出去」,以開拓更多商機。但由於內地企業普遍對國際市場認識不深,而香港國際化的企業則擁有龐大的全球商業網絡,並且對國際市場訊息觸覺敏銳,和熟悉海外營商慣例和標準,因而吸引有意向外發展的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基地和尋找合作伙伴,作為打入世界市場的跳板。

 (2) 直接投資來源地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今年8月底佔國內總外來累積已實現投資額的40%。隨著內地本土市場快速發展以及CEPA的推行,近年港商對內地的投資意慾更趨積極,覆蓋延伸至全國各地。以貴州為例,香港的投資額在2004年上升16%至1,700萬美元,持續為該省最重要的外資來源地。行業層面方面,港商的投資正逐步由以製造業為主擴展至其他行業,特別是服務業,例如酒店、批發、零售、通訊等。港商投資不單為內地帶來資金,亦連帶把國際化的管理經驗和商業運作模式一併引進,有助促進內地的企業發展。

 (3) 專業服務中心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致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以配合整體經濟需要和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但由於內地服務業剛剛起步,香港可以為內地企業和投資內地的外資企業提供具國際標準而又切合內地市場運作的各項專業服務。香港不少專業服務如法律、會計、管理、建築及相關工程等均已達到國際水平。

 (4) 旅遊中心

 由於近年內地居民日益富裕,對外遊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個人遊」計劃的推行和逐步擴展(由2006年5月起覆蓋泛珠三角的所有省會,包括新增的長沙、貴陽和海口等;2007年1月起覆蓋的全國城市再增至49個),香港已成為內地居民外遊次數最多的目的地,並為不少旅客取道往其他地方的門戶。此外,香港也是內地特別是廣東省緊密的旅遊發展夥伴。早於1993年,粵港澳三地已建立合作機制,推廣入境旅客前往珠三角不同景點的路線,而這「一程多站」的合作概念正擴展至泛珠三角。目前泛珠三角不少地區甚具旅遊發展潛質,以貴州為例,外地旅客在2004年急增兩倍至231 000人次,其中不計港澳同胞的旅客人次的比例更上升至33%。

 (5) 創新和科技發展夥伴

 國家「十一五」規劃強調著重產業自主創新和提升科技水平,香港擁有多項有利創新及科技發展的條件,可為國家在這方面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例如香港可利用在科技的商業應用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優勢,與內地進行科技合作和提供技術轉移平台。

 (6) 人才培訓基地

 隨著內地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內地對優質教育和專業培訓都有殷切的需求,不少中產家庭更渴望安排子女到外地留學,以擴闊視野。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彙點及國際大都會,擁有教育和專業培訓的理想環境和條件,正好為內地人士提供豐富的學習和培訓經驗,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培訓出色的人才。事實上,近年香港的大專院校正在逐步擴大招收內地的學生。

 香港在前述的範疇可扮演的角色,加上其作為金融、貿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將可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問14:特首曾提出「生三個」,但在家庭觀念相對薄弱的香港,如何推行「三孩政策」?包括幼兒學券制、推廣彈性上班等措施是否正是另類鼓勵生育的措施?

 答14:生育與否是很個人的抉擇。不過,政府會不時檢討現行政策是否導致港人不願意生育,並與商界及社會人士合作,營造對家庭友善的環境。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剛於十月底完成為期四個月的社會參與過程,邀請社會各界就人口政策事宜發表意見,當中亦涉及推廣家庭的重要性和推廣一套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文化,以配合大眾對生兒育女的願望和計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現正綜合各界的意見,並預計於明年初發表報告,向政府提出有關人口政策各方面的建議。

 

 問15:人口老化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但「銀髮市場」卻被指有待開發,特首如何在配合強化家庭支援的同時,可以透過開發「銀髮市場」多少減輕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

 答15:香港人口雖然老化,但新一代長者較多是具有經濟能力、有物業的一輩,且健康良好,因此長者的消費潛力很大,「銀髮市場」的出現將是大勢所趨。然而我們的社會和消費市場現時都以年輕人為主,商家們還未意識到「銀髮市場」是一個極具潛質的市場,且商機無限。

 安老事務委員會和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將於十一月十八及十九日在香港科學館舉辦「銀髮市場」展覽會,推動長者消費市場的發展;目的是希望能引發新構思,鼓勵企業開發更多配合長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這次展覽會將以長者的衣、食、住、行各範疇為主題,參與的單位亦涵蓋這四個範疇有關的機構或廠商。

 我們希望這次舉辦「銀髮市場」展覽會,並透過有關的宣傳活動,一方面可以推廣「銀髮市場」的概念,提高市民和商家對這方面的認識;另一方面亦提供機會讓長者、照顧長者人士及有關服務機構更加了解市場上專為長者而設的產品和服務,協助長者更積極生活。政府現時推行的一些配合長者需要的措施,其實也可以對「銀髮市場」的開發發揮一定的作用,例如:

 社會福利署於一九九四年開始推行「長者咭計劃」,為長者提供年齡證明,方便他們享用公共設施及各家商號所提供的折扣、優惠和優先服務。「長者咭計劃」深受長者、商號、及機構歡迎,至今已發出超過100 萬張長者咭,適用的機構及商店總數達14,000多間,包括超市向長者提供特惠、以長者為對象的旅遊項目等。

 近年,房屋委員會應政府推行的「安老有其所,社區齊照顧」政策,在公屋的設計上採用「通用設計」。所謂「通用設計」,是指單位及周圍環境的設計適合住戶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以免住戶在年老或行動不便時,需要由本身居住的單位搬遷至特別設計的單位或入住院舍。私人樓宇發展商亦可參考「通用設計」(例如安裝較大的燈具開關、爐灶高度較低,而浴室和通道有足夠空間供坐輪椅人士靈活出入等),開發住宅「銀髮市場」,讓長者能按本身意願留在自己熟識的環境居住。

 

 問16:在輸入人才方面,特首所指更開放及進取的態度意在何為?會否開放在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的「打工」限制?進而吸納他們為港所用?

 答16:政府相信進一步輸入人才有助推動本港經濟發展,加強我們的競爭力,以及優化我們的人口質素。政府已在本年6月28日推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吸納對象為事業或專業上已有所成,又有潛力繼續發展的人才。申請人必須符合的基本條件包括年齡、經濟能力及良好教育背景或良好的技術資格或經證明的專業能力/經驗/成就;但無須先獲本地僱主聘用。至本年十月底,入境事務處已收到超過460項申請(當中有85位是非中國內地居民)。我們已完成第一次甄選,預計首批成功獲分配名額的申請人最快可於今年內到港。我們並會在實施計劃一年後進行檢討。

 目前,除非得到入境事務處的批准,「非本地學生」(包括內地學生)一般來說不能在香港擔任全職或兼職工作。不過,我們亦明白到放寬有關規定會有助吸引更多「非本地學生」選擇赴港就讀。政府正對有關事宜進行研究。

 問17:特首在施政報告中稱自己是一個樂觀的人,又指樂觀者能由困難中找到機會,請問香港正面對哪些困難,從這些困難又找到了哪些機會?特首如何帶領香港把握這些機會,讓悲觀者也能變得樂觀?

 答17:面對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和全球一體化,香港要面對的競爭壓力會不斷增加。我們要繼續進步,必須先認清面臨甚麼挑戰。我在《施政報告》提出了三方面︰

 首先,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平衡其他效益,包括保存歷史文化、促進社會和諧、資源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等。香港將來的發展,例如填海、市區重建、大型基建計劃等,我們應用甚麼方法處理是一項重大挑戰。特區政府今後會繼續與商界、議會、環保團體就發展目標多溝通,使政府公共投資計劃可以順利推進。

 第二,在政制發展方面,我們的民主發展要走甚麼路徑,以達到《基本法》規定以普選方式產生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香港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要在這議題上達到廣泛共識並不容易。過去大半年,我一直親自領導策略發展委員會以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對香港未來政制發展進行研究,我會繼續以積極、負責任的態度,領導和推進委員會的工作,並會於明年作總結。我有信心在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理性溝通和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我們一定可以把這挑戰妥善處理好。

 第三,是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全球一體化帶來新機遇,從事金融投資、創意科技等高增值工作的人士往往可以賺取高收入。相對來說,低收入、低技術、低教育的市民,縱使很勤力工作,他們的增值能力很低,就業亦有困難。作為一個國際財務中心、金融中心,我們要小心處理這問題。

 以上的挑戰是下一任政府需要面對的。香港人是靈活善變的,我相信只要我們以積極和務實的態度討論這些挑戰,必定可找出一個好的方法,令香港可繼續向前發展。

 問18:加入政府近40年,哪些經歷至今難忘?

 答18:在這40年的公務生涯中,每一個職位都有令我難忘的事情。由我第一天加入政府開始,我便清楚自己對香港、對市民的承擔。1998年我在任財政司司長期間出現亞洲金融風暴,當時面對的壓力難以筆墨形容,尤其是在政府迫不得已在股票和期指市場有所行動後,我和我的同事受到很多指責及諷刺,判上了破壞自由經濟的罪名。即使如此,我從未想過退縮,因為我的背後,有信任我的上司、有能幹的同事,更重要的是有著市民的期望。

 問19:特首曾說「當特首不在自己的工作生涯規劃之內」,但身為香港首長,面對當前劣質攻奸為主的政治環境,特首絕不能單憑「勇氣」治港,在平衡各方利益上,特首有何「訣竅」?與不同政黨的合作在這年多的「實戰」中,有沒有改變?

 答19:特區政府與各政黨一直有良好的溝通,我自己與不少立法會議員都有很多聯絡。無可否認,政府推出任何政策,總會有人支持,有人不支持。對於支持的,我們要盡量擴大它的範圍;對於反對的人士,我們要盡力向他們解釋,希望他們明白政府的立場。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民意站在那堙A以民意為基礎。

 問20:以民為本是施政方針,「務實進取」可否用以形容特首的性格?

 答20:我一向做事的原則是「講得出 做得到」。我記得年幼時,父親對我們五兄弟姊妹的管教十分嚴厲,他的教誨培養了我的責任感,事事以嚴謹的態度面對,作出任何決定時必須深思慎密,不會草率行事,每一個許下的承諾都必須兌現。

 作為行政長官,我一直強調施政要用務實精神,即是處理好政策理念與執行細節之間的關係,務求具體問題有具體的處理手法,亦需要與時並進,不斷用進取創新的方法優化施政效益。施政不單要有遠景,也要有具體的落實的方法。

 問21:務實才能解決政治紛爭,才能謀求政制發展上的共識,特首亦指政制將是未來挑戰,香港政制將何去何從?最終能否向前跨進?

 答21:普選是《基本法》內一項重要規定,社會各界都認同普選這個目標是必然要達到的。但要達至普選,目前首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是以什麼模式達至普選。

 目前的選舉委員會,由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勞工、社會福利、宗教及其他界別,以及政界,各自選出200名委員。我們須確保落實普選時,能繼續兼顧社會不同階層及界別的利益,能繼續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

 至於立法會,除一半的議席透過分區直選由普選產生外,另一半的議席是由功能界別選舉產生的。《基本法》規定,必須得到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支持,才能修改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即實際上須同時得到功能界別和地區直選產生議員的支持。換句話說,要達至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普選,我們必須有一個能取得這些界別以及市民大眾廣泛支持的方案。

 因此,社會各界須作出妥協、抱著求同存異的態度,願意接受一個能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的政制發展方案,才可有望取得進展。而特區政府正是朝這方向積極凝聚共識。

 我正親自領導策發會有關探討普選路線圖的工作。策發會已總結普選的原則和概念,並正聚焦討論行政長官及立法會普選可能模式。策發會的工作已取得不少進展,並已開始逐步收窄分歧,例如:

 (1)行政長官普選須成立提名委員會;現在開始有較多提出參照目前800人的選舉委員會,或把人數增至1,200或1,600人。

 (2)至於立法會普選模式,經過一番討論後,策發會開始有主流意見認為應暫不討論兩院制這方案,而應集中研究其他模式。

 要就普選模式達成共識,仍有幾個重要問題處理:

 (1)就行政長官選舉而言︰

 (i) 提名委員會人數與不同界別的組成。

 (ii)提名機制及門檻。

 (iii)普選的程序。

 (2)就立法會選舉而言︰

 (i) 如何取代現有功能議席選舉。

 我的目標是於明年上半年,歸納策發會的討論並發表報告,我亦會向中央提交該報告。希望這個報告會為下一屆政府提供一個基礎,繼續推動政制發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