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發揮香港優勢 帶領內企走出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23]

李國英 立法會議員

 促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對香港有一個更深層的戰略意義,就是改變目前CEPA推行的不足。因為CEPA的實施程度與效益大小,取決於中國統一市場、統一規則的完善;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正是率先在通過內地與九個省市的互動,建立統一的一體化市場,規範商業規則。本港應利用獨有優勢,協助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維持香港的未來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個別城市要在市場發展中鞏固地位,以至突圍而出,不能再好似以往般單打獨鬥,並自恃過去的優勢,而是要與毗鄰相輔相成,互補不足,甚至連成一體,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得住腳。這個發展原則特別適用於土地有限、自然資源不足的香港,而為保持現有以至未來的競爭力,香港的當前急務就是要深化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層次,提出及落實具體的合作措施,而不是再抱著觀望、議而不決的態度,否則香港將逐漸走向被邊緣化的危機。

風光背後的隱憂

 平情而論,近幾個月本地市道真是一片暢旺,股市日日創新高,內地四大銀行更先後來港上市,其中工商銀行龐大的全球集資金額更打破紀錄,令香港頓時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早前,便有言論指出香港被視為紐約等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對手。可是,在這些風光背後,香港的經濟發展危機是否已經消失,還是我們已經被一連串的利好因素衝昏了頭腦,而忘記了香港的經濟發展隱憂呢?

 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近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了本地物流業發展的一些危機,並預期深圳港口的吞吐量,最快會在2年內超越本港。其實,隨著本地投資者逐漸將發展重點北移,而本地的碼頭收費高昂;加上,深圳市政府積極推動當地的碼頭發展,與特區政府的態度剛好成為反比,早已對本地的物流業發展敲響了警號。

 但是,最令人擔心的是,縱然香港周圍有很多不利的外在因素,特區政府仍缺乏危機感,不去更新現有的優勢。而特區政府在報告發表後的態度便是「大香港心態」的最佳寫照,因為港府的經濟顧問不但反駁深圳將會取代本港港口地位的說法,反而堅持本地的港口吞吐量都有增加,相信物流業對本港的經濟發展仍有貢獻。當然,物流業仍然是目前香港可倚靠的優勢,但面對內地省市的挑戰,特別是廣東省地區的經濟轉型,我們是否需要認清本地的長遠競爭優勢,從而令到我們在推進祖國的整體經濟發展之餘,帶領本地經濟發展走向新的領域呢?

運用優勢帶領內企尋覓海外市場

 正如剛才所述,內地四大銀行陸續來港上市,吸納資金,這方面已充分反映出本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而我們之所以有穩健的投資市場,實在與我們多年來獨有的優勢有密切關係,例如法治制度、言論自由、資訊發達和專業人才等等。這些優勢就構成了本港經濟長遠發展的軟實力。為了配合國家發展的方向,為了解決本地經濟發展的隱憂,特區政府大可運用這些優勢帶領內地企業尋覓海外市場,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

 就以廣東省為例,省政府為了提高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已準備鼓勵企業「走出去」,發展海外市場。過去一項調查便發現,在約四十萬的廣東省民企之中,便有八分之一希望到港投資。據估計,假若我們每年能吸引三千家內地企業來港設立總部,將可即時增加對本地辦公室、住宅的大量需求,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製造數以萬計的職位,為本地社會帶來即時的經濟效益。

 既然我們希望本地企業、專業人才能夠在國內開拓市場,打破地方主義的限制,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正好為我們帶來契機,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之餘,進一步強化本港的中介人地位,從而促進本地企業及人才到內地發展。

 總而言之,本地社會早已積極就與內地省市經濟融合發展進行深層研究,並舉行大大小小的研討會,增加業界和公眾對有關問題的認識。與其我們再埋怨現時CEPA發展如何不足,倒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利用我們獨有的優勢,協助內地企業走向世界,從而維持香港的未來經濟發展的地位和競爭力呢?(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