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千億元人造太陽 明年動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23]
放大圖片

 ■法國總統希拉克(中)、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左四)和中國科技部長徐冠華(左三)等21日在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共同參加ITER計劃聯合實施協定及相關文件正式簽署儀式。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等ITER計劃各方均派高層代表團出席。新華社

 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實現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簡稱國際熱核計劃,內地稱「人造太陽」英文縮寫ITER),前日在法國巴黎簽定協議,同意興建一個實驗性的熱核聚變反應堆。這個耗資99億歐元(約995億港元)的計劃旨在試驗仿效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以核聚變的方式製造取之不盡的潔淨能源,以解決地球不可再生能源耗盡的危機。不過預期實驗要經數十年才可取得成果。

 所謂的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是以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超高溫和高壓下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變為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方式。要成功利用核聚變來製造能源,反應堆必須加熱至超過攝氏1億度,比太陽核心的溫度還要高出很多倍。

核聚變能源環保無盡

 科學家構思的熱核聚變反應堆形狀恍如一個「冬甩」,把氫的兩個同位素,氘和氚放入反應堆,加熱至超過攝氏1億度,經核聚變的過程,可產生大量能源。

 這個製造能源方法有多個好處,一是主要原料氘和氚可說取之不盡,有望化解目前的能源危機;二是所需的原料份量很少,但釋放的能源比化石燃料高出1,000萬倍;三是過程不會排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可紓緩全球暖化;四是過程只會產生輕度放射性物質,在100年內便可恢復至安全程度。

 ITER計劃於1985年提出,工程設計於2001年完成。此後,由於日本和法國都爭取在本國興建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一度令計劃停滯不前。最終選址法國馬賽附近的卡達拉舍興建反應堆,而日本科學技術廳科學審議官池田要將擔任運行反應堆機構的負責人。

人類可持續發展新里程

 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等7國官員前日在巴黎的總統官邸簽署協議,儀式由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主持。ITER計劃將歷時35年,總投資額為99億歐元。建築工程會在明年初展開,預計反應堆在8年後建成,先進行實驗性質的小規模生產,真正建成核聚變站投產至少還要50年。

 希拉克形容協議是「歷史性事件」,有望逐步淘汰造成污染的化石燃料。這是目前世界上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大型國際科學工程計劃,也是中國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代表中國簽署協議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表示,這是人類探索聚變能源開發的一個歷史性時刻,是各國通過合作尋求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的里程碑。  ■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每日電訊報》/新華社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