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外銷搵食漸艱難 港企搶掘內銷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23]
放大圖片

 ■不少港企運用品牌打入內地市場。圖為香港品牌李錦記在內地商場促銷。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劉揚

 因調低產品出口退稅率和增加禁止類目錄,中央五部委近期聯合下發財稅(139)號和(145)號文,在港企中引起軒然大波。雖說國家最終聽取意見,批准了一年的緩衝期,但專家透露,調整外貿政策以平衡內外銷比例已是大勢所趨。這也意味著長久以來港企所依賴的出口優惠將逐步減少。不少港企已著手加大對內銷市場的開拓力度。「珠三角八成以上港企有長遠的內銷計劃。」東莞市政策研究室最新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雖然目前實現的不足10%,但向內銷轉型,無疑成為大多數珠三角港企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據透露,七成以上港企北上進入東莞的初期目標,與降低成本和加工出口有關;但現在,投資目標為開拓內銷或計劃進入內銷市場的企業,則幾乎達到八成。

 調研還顯示,六成企業目標轉向的原因,是由於中國市場的潛力和入世後中國市場的改變。同時,「康師傅」、「沃爾瑪」等國際品牌在中國的營銷奇跡,也讓很多港商看到了內地市場的巨大商機。

CEPA催化 內銷之路現曙光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在華外資企業基本上只與外銷市場相聯繫。按照國家之前有關規定,外資企業的產品必須全部出口或大部分出口。因此,對於珠三角港企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的頭20年,內銷市場雖近在咫尺,卻可望而不可及。

 一直到2003年,第九屆全國人大第18次會議才打破外資企業內銷限制,不少港商曾迫不及待地嘗試進入內銷市場。在2004年一次內銷政策宣講中,香港駐粵辦主任梁百忍透露,受CEPA因素的催化,香港公司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檻大幅降低,這又使越來越多的港商希望借此拓展廣闊的內銷市場。

看準內銷前景 港企欲搶先機

 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中頻繁出現的各種壁壘,也讓港商開拓內銷市場的衝動日益強烈。據東莞市政策研究室的調查,雖然在外企產品銷售總量中,內銷分額並不多,但企業卻依然在固守。

 「出口轉內銷,對港商來說並非易事,先期的少量進入是為未來發展卡位」,據曾參與東莞調研的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封小雲分析:第一,港商非常清楚內銷市場的巨大潛力;其次,任何市場都有容量,一旦飽和即會成凝固狀,先入者必有先機優勢。

 港商李先生在東莞鳳崗做金屬廚具生意,每年都將3%-5%左右的產品投放上海市場,儘管每年因「盜版」出現,企業都略有虧損,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李先生解釋,公司已有長遠內銷計劃,雖內銷市場的不規範暫時難以產生經濟效益,但卻不能因此放棄整個市場。所以,堅持以少量先期投入先了解當地行情,以求長遠發展。

出口優惠減 內銷勢成長遠計

 目前,在粵註冊的港資企業已近9萬家,70%以出口為主。它們曾經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近年來,外貿在廣東經濟的比重一再下跌。2005年,港資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僅佔粵GDP的12%。

 專家分析,長久以來中國經濟政策都是外銷優於內銷,從而造成內外政策失衡,港資也正利用這一政策優勢在珠三角從事出口生意。但是日益嚴重的貿易順差和國際摩擦,使中國政府不得不著手平衡內外貿之間的關係。如新近的財稅(139)號和(145)號文的核心內容,就是取消出口中的優惠政策,鼓勵內購內銷。在國家和廣東省「十一五」規劃中,均有提及平衡內外銷比例。這也意味著,港企所依賴的出口優惠將不斷減少。

 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港商張德杏表示,如國家政策造成外銷不暢,港資無疑會加大對內銷市場的開拓力度。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