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只售賣少量鯪魚及鯇魚的淡水魚檔生意極差,淡水魚無人問津。 本報記者陳朗昇 攝
【本報訊】(記者 朱樂汶、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胡明連線報道)廣東省塘魚協會理事鄭時寧否認,粵方主動停止向港輸魚是為了報復。他說:「我們沒理由這樣做,問題關鍵是我們無法經營,天天蝕本。」他又表示,要看看本港採取些甚麼措施,讓市民恢復吃魚的信心,才考慮恢復供魚。而有業者更表示,再這樣下去,漁農面對虧本,以後都不敢再養魚了,下一步將考慮縮減漁農和註冊魚場等數量。
鄭時寧昨日接受本港傳媒電話訪問時表示,絕對不是為報復,「以前每天運送10多噸魚來港,最近只運到3、4噸,賣價又低,賣量又少,過萬元的運費都蝕了,那還出魚幹甚麼?到了(香港)擺著嗎?打齋啊?」
順德:不供港 可銷日韓
順德水產商會秘書陳耀根則激動地說:「香港政府可能誤導消費者,可以告佢,你說有(毒),你喝開水都可能有孔雀石綠殘留,工業化城市之後,全個大氣,全個環球,全球都污染了,你說零點零零零零幾,算甚麼!」他指出,魚不運去香港並無損失,內銷或運往日本、韓國也可。
中山:利潤薄 虧本轉業
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偉達則表示,粵停止向港澳出口淡水魚,當地漁農、中間商、銷售商損失慘重,「之前我們每天供港淡水魚20、30噸,現在每天只銷售6、7噸魚,而且大都是銷往本地和廣東省省內市場。沒有其他辦法,只能慢慢內銷了。」他顯得有點無可奈何:「這樣下去,漁農只有虧本,他們以後都不敢再養魚了。」該集團不排除未來縮減供港魚場。
「現在漁農、中間商、銷售商的利潤越來越少了。」鄧偉達舉例說,以鯇魚為例,漁農養魚成本每噸8000元,賣給中間商不到9000元/噸,經過減肥、降氨基酸等後,再出口到香港,銷售價也只是12000∼13000元/噸。
驗綠毒標準 港太嚴苛
他說,其實,香港桂花魚驗出「孔雀石綠」,每公斤含0.0022毫克屬於相當低的標準,出口到澳門的淡水魚所含量的標準是0.2 ppm (Parts per million)/kg,而出口到韓國、日本的標準更是可以達0.5ppm/kg。他認為,香港的標準有點「苛刻」,更不應該「小題大做」,而應該以當地的地理環境等來制訂,「除非香港人不想吃淡水魚了」。
追查毒源頭 兩地溝通
鄧偉達稱,目前還是要查找到問題源頭。他建議香港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多做監管工作,並建立內部溝通機制,共享信息。「發現『孔雀石綠』後,食環署可以第一時間先通知內地,讓我們協助查找問題環節。」他說,現在沒有任何註冊魚場使用「孔雀石綠」了,可能淡水魚是在運輸途中被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