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智經研究中心發表「中國的十一五規劃——香港的機遇和挑戰」報告書,圖為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楊汝萬(左)、智經研究中心理事李金鴻(右)。 本報記者李志樑 攝
【本報訊】(記者 遲宗平)香港可能被邊緣化的議題熱論不休,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楊汝萬認為,面對珠三角城市的崛起,香港已經不再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唯一門戶;加上香港行政部門的不協調,以及社會上無休止的爭論,令香港走向「自我邊緣化」,故特區政府有必要繼續調整其角色與功能,改變不合時宜的制度和行政方式,並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創造新優勢和提升內部能力。
智經研究中心委託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的「中國的十一五規劃:香港的機遇與挑戰」研究昨日公布結果。
10大項目左右未來競爭力
亞太研究所所長楊汝萬在記者會上指,香港確有自我邊緣化的趨勢,特別區域發展形勢的巨大變化,令香港面臨挑戰,其中10大項目將會影響香港未來潛在競爭力,故香港有必要透過完善跨境交通規劃去擴大腹地。不過,香港內部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和解決,最終將會影響香港的整體實力和吸引力。
他以廣深港高速鐵路為例,指出廣東段的建設已經開始,並預計在2010年啟用,但香港段卻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最快要到2013年才能完成,反映香港特區政府部門各自為政,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決策制度遠遠滯後於內地。
鐵路系統追不上內地主流
在有關鐵路選取「專用通道方案」和「共用通道方案」的選擇上,亦突顯過去港英政府所採用的「不干預政策」和相關的行政作風已不合時宜,對香港未來發展毫無幫助:特區政府倘僅以投入成本、營運和經濟效益為首要考慮,最終採用共用通道,香港將面臨和內地主流鐵路發展不兼容的風險,加劇被邊緣化的危險。
他坦言,廣東多個城市都已建設高速鐵路系統:「如果由北京來,到了香港段突然間要轉低速,由每小時250公里變成60公里,那怎麼行?那代表香港根本追不上現代化要求,是會被人恥笑的。」而兩個方案相差僅80億元,「香港完全可以承擔額外增加的成本,但是負擔不起被邊緣化的成本。」
學者促改善基建落後局面
他又指,香港部分大型的、標誌性的工程由於無休止的爭論,多年來停滯不前,例如中環填海、西九龍文娛區、前啟德地區的改造等,不但為政府和社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失,也會進一步影響香港社會高效的聲譽。楊汝萬強調說,特區政府有必要檢討和改變跨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局面,特別要走出目前諮詢過程繁冗的狀況,否則將在競爭者面前落敗,其代價將是被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