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北約在阿富汗:誰牽制誰?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1-30]

何亮亮 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摧毀塔利班政權,並以北約的名義,駐軍阿富汗,繼續清剿塔利班餘孽,其長遠目標是要控制阿富汗,牽制俄羅斯和中國,同時防止上海合作組織勢力在區內進一步壯大。這是美國總統布什要求北約成員國增兵阿富汗的深層動機。但是,換個角度看,北約在阿富汗剿匪,其正反經驗客觀上對上合組織的成員國及其反恐目標有利。

 北約峰會將在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舉行。美國總統布什在塔林的講話中,敦促北約成員國向阿富汗增兵。布什說,如果北約要成功,其成員國在困難的任務面前就不能退縮。德國媒體報道,德國由於堅持其部隊部署在相對平和的阿富汗北部,不願重新部署到南部而特別在北約內部受到批評。北約秘書長表示,他希望北約能在2008年將阿富汗控制權移交給阿富汗安全部隊。

冷戰產物北約仍在執行冷戰思維

 位於中國和伊朗之間,遠離歐洲的阿富汗,到底關北約什麼事?和北約的東擴又有什麼關係呢?

 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顧名思義是北美洲和歐洲的大西洋畔國家組成的軍事同盟,是冷戰的產物。其對立面華沙條約組織(華約)早已解散,但是北約在冷戰結束已經多年的今天,不僅沒有解散,還在不斷擴大成員和執行軍事任務的範圍,其擴張的方向是東方,因此被稱為東擴。

 北約的新成員國主要是昔日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和華約的成員國,這些成員國都在俄羅斯的周邊,因此俄羅斯有非常強烈的不安感,也因此盡力應付。波羅的海三國進入北約之後,北約之劍與俄羅斯近在咫尺。傳統上俄羅斯奉行安全邊境,即在自己與對手之間應有安全的間隔地帶,現在這一地帶不存在,俄羅斯焉能不心寒?不過好在還有白俄羅斯,白國與俄羅斯已經結成聯盟,成為俄羅斯與波蘭之間的屏障,儘管北約對白俄羅斯現政權恨之入骨,但是莫斯科無論如何也要與白俄羅斯結盟,除了同文同種(俄羅斯人與白俄羅斯人均為斯拉夫人)之外,戰略和安全當然是莫斯科的首要考慮。

 科索沃戰爭之後,北約在歐洲已經沒有用武之地,對俄羅斯也只是威懾,沒有也不可能發動戰爭。一些南歐國家如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等希望加入北約,與希望加入歐盟的道理相同,並非受到強國的威脅,而是試圖成為發達的歐洲的一員,以及獲得美國的保護。

九一一使北約東擴獲得新動力

 發生在美國紐約的九一一事件,使北約東擴獲得了新的動力。在九一一之前,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庇護了基地組織頭目奧薩瑪.本拉登,而此人作為伊斯蘭極端勢力的代表,以阿富汗為基地,一方面在策劃對美國等西方目標的襲擊,另一方面也加緊在中亞地區的活動,支援中亞各國以及中國新疆的伊斯蘭極端主義組織,試圖建立一個以伊斯蘭基本教義為基礎的政教合一的大伊斯蘭國。九一一事件之前,「東突」恐怖組織在中國製造的一系列襲擊血案,都有本拉登的背景。

 美國指控塔利班政權與本拉登狼狽為奸,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摧毀塔利班政權,並以北約的名義,駐軍阿富汗,繼續清剿塔利班餘孽,為阿富汗新政府訓練軍隊和警察。當然,美國的長遠目標是要控制阿富汗,牽制俄羅斯和中國。

 阿富汗的情況與伊拉克不同。薩達姆政權儘管獨裁專制,卻並不破壞本國的文化,也不限制婦女的基本權利;塔利班政權卻肆意毀壞本國的珍貴文化遺產,實行嚴酷的宗教法律,在國際社會非常孤立。美軍佔領伊拉克,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蓋子,使伊拉克陷入混亂,美軍進退兩難。阿富汗的特點在於,該國除了首都之外,各地都由軍閥和部落長老統治,與巴基斯坦交界的山區地形複雜,山民多由伊斯蘭極端勢力控制,美國官方認為本拉登一直就躲藏在那裡,只是無法捉拿。近年來,由於阿富汗的經濟發展沒有多大的起色,各地民眾仍然種植罌粟,阿富汗成為世界毒品主要來源地;塔利班殘餘分子持續作亂,仍然能夠招兵買馬,與北約軍隊和阿富汗政府軍作戰,呈死灰復燃之勢。

增兵阿富汗旨在限制上合組織勢力

 其實阿富汗周邊的國家都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或觀察員國。上合組織的軍隊如果進入阿富汗清剿塔利班,肯定比北約軍隊更適應當地的地理和人文條件。但是美國絕對不會允許阿富汗加入上合組織,也絕對不會允許北約軍隊撤退。布什的敦促,原因蓋於此。

 換個角度看,北約在阿富汗剿匪,客觀上對中亞也就是上合組織的成員國有利,北約軍隊在阿富汗的正反經驗,也都對上合組織的反恐有益,因此上合組織一直對北約在阿富汗的存在不表態。北約執行軍事任務東擴到了阿富汗,也反映了這個北大西洋軍事同盟戰線拉得太長,背上了包袱。北約深陷阿富汗,與其說是美國在制約和牽制俄中,其實反被牽制。

 阿富汗未來的局面終究還是要由上合組織來收拾,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