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三十年奮進系列六之一:漫漫航天路.光榮與夢想從「東方紅」到「神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01]
放大圖片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50周年紀念,從1956年的毛澤東時代下定決心開始「兩彈一星」工程,到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近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五號的兩位台前幕後英雄—太空人楊利偉,飛船總設計師王永志一齊回顧了半世紀來的中國航天奮鬥史,以及30年來的輝煌歷程。

 「中國的航天事業進程大致可分為兩階段:一開始是『兩彈』工程,1992年起就是載人航天工程」,王永志介紹說。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率先向中央提交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時,以毛澤東為首的新中國領導層也明顯感覺到了外來威脅的存在,決心開始「兩彈」工程。不久之後,由錢學森擔任院長的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秘密興建,中國航天人的奮鬥隨之啟程。

前蘇聯引路 射火箭試身手

 由於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幾乎是一窮二白,發展航天工程根本就遙不可及。於是,國家決定先將一批科技人才派到前蘇聯(現俄羅斯)學習火箭導彈技術,而王永志就是當年其中一位學生。

 「我是1952年被派到前蘇聯學習,1956年開始改學航空火箭導彈課程﹐挑選十分嚴格」,王永志回憶到。當時,中蘇兩國的關係相當密切,「所以蘇聯專家是毫無保留地教我們,但是上課結束後,所以作完的筆記都要馬上收進保密檔案,不只我們中國學生這樣,蘇聯同志亦是如此,一視同仁。」

 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又放出太空使者;而另一超級大國美國,亦在1958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所有這些,都在觸動全球的同時,讓每個中國科學家的心深深震撼。1960年,中國自製的首枚近程火箭「東風一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國運載火箭發展史的第一頁,中國的航天事業也邁出了重要一步。

周恩來拍板 先搞應用衛星

 然而,就當中國再次準備發射首枚蘇製導彈時,蘇聯在60年代宣佈與中國斷交,蘇聯政府撕毀兩國協議,並撤走一切援華專家,斷絕對華原料供應。那段時間,被王永志認為是中國航天人所面臨過的最艱難的日子。為節省開支,中國決定參考美國於1966年研製的飛船「雙子星座號」,以探索較長期載人航太的可能性。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成功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1975年,中國再成功發射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一切似乎漸入佳境。

 1975年,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再次出現重大變化,因為國家經濟出現重大問題,總理周恩來認為,「應該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自此,中國開始將精力和重點放在了各類應用衛星方面。1986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實用通訊廣播衛星,標誌著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訊亦進入實用階段。

180億 「神舟」工程創低投入奇蹟

 就在新世紀的鐘聲日益臨近之際,蘇美在太空科技上不斷取得突破,歐洲攬走航天商業發射市場的半壁江山,日本、印度、巴西等國家紛紛爭取航天大國的第4把交椅,而中國,也在靜靜等待時機發展載人航天。

 1992年,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號召中國研發載人飛船,中共十三屆九中全會也同時作出「重點開發載人航天工程,有事可直報中央」的決定。後來,這項中國近年規模最龐大、技術最複雜的航天工程被命名為「『神舟』號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到2003年的11年間,該工程共消耗180億元人民幣,「年平均不到20億元,一點都不多」, 王永志表示。

 而一直在旁邊的太空人楊利偉,此時亦表贊同,「其實這11年的經費,應該不算多。因為我跟國外同行交流時,他們都對我們僅用11年的時間就完成這麼重大的工程,感到很驚訝。」

 據了解,即使是這180億元,其中也有80億元是投資於固定資產,不僅載人航天工程可用,包括火箭衛星在內的整個航天事業發展都可善加利用,可謂精打細算。

自動定位 創新落地方式

 如果要探究中國科學家是怎樣節省開支的,王永志以「航天飛船的落地方式」舉例說明。

 「美國怎麼辦?他會派3艘航空母艦、26艘船隻、100多架飛機,佈16個點,在任何方位都有人等你。我們的原則是既要少花錢,又要保障安全,怎麼辦?我們會在飛船設置系統,去自動定位尋找回收艙……」王永志自豪地說,「這個跟俄羅斯的做法也不同,是中國首創。遇到困難怎麼解決?那就是技術創新,而不是老向國家要錢。」

15年後 中國登月建基地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10月發佈的《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未來15-20年內,中國將會有在月球建設基地的打算,而整個工程大概分為探、登、駐3個大階段:第一個叫「探月」階段,或者說不載人階段;第二個是載人「登月」階段;第三個是「駐月」階段,建立月球基地,長期進駐。

 目前,中國正在實踐的為「探月」階段,即繞、落、回三期,「第一期叫環月探測,就是對月球發射一個衛星,全面地、系統地、全球性地做探測;第二期是降落到一個區域,精細地探測一個地方;第三期是把月球樣品採回來。這些階段並不是說只做三次,要花十來年的工夫」。王永志表示,中國旨在通過這項計劃研究資源開發和利用,探索生命資源等。談及「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航天專家現在的期望」,他說:「最大的期望就是在與其他國家通力合作的同時,繼續獨立研究載人航天」,而楊利偉則相信是道盡所有航天員的心願:「努力鍛煉,盡量延長飛天壽命。」

 據悉,在現在全球航天技術的發展領域,美國、俄羅斯屬第一梯隊,中國、歐空局、日本屬第二梯隊。王永志說,「這與一個國家發展載人航天目標有關,如我們國家就是從國家政治、社會的實際需要去開拓載人航天,而不會跟任何國家搞太空競賽。」

精彩語錄.楊利偉:人民就是上帝

 在整整兩個小時的訪問時間裡,楊利偉始終沒有太多表情,只是默默坐著,偶爾回應。

 對於記者「你在太空艙內,有沒有想過上帝?」的問題,他表示,「我是一個軍人,當我聽到從我們的控制大廳,傳來國家領導人、各位科技人員為我送上的掌聲時,我相信,如果真有上帝的話,全國人民就是我的上帝。」

中國航天30年大事記

 1970年:中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5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並成功收回。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為載人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7年:中國成功發射搭載有法國馬特拉公司兩個微重力試驗裝置的返回式衛星,中國航天事業首次打入國際航天市場。

 1998年: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標誌著已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的競爭力。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3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1年:「神舟」二號發射成功。

 2002年:「神舟」三號發射成功。同年,「神舟」四號發射,並成功用6天時間環繞地球運行108圈。

 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3個能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5年:「神舟」六號發射成功。

 ■三十年奮進系列六之一:漫漫航天路

 本文輯錄自香港電台製作的「三十年奮進」系列節目,意在透過人物專訪,折射中國近30年的改革發展進程。由今日起,逢星期五晚上7時在無線翡翠台播映,港台網上廣播站(http://tv.rthk.org.hk)提供視像直播並可重溫。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