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停止推介GST是明智之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08]

張志剛 資深評論員

 對於政府宣佈停止推介商品及服務稅,必須細心解讀,才可以明白其中道理。以財政司司長唐英年的正式公布,並沒有否決商品及服務稅,而只是停止推介。不單止從文義上分析兩者有實質的分別,而原定的九個月諮詢期並沒有就此打住,仍然會在未來三個月讓各方發表意見。這就證明不是正式否決了商品及服務稅,而是依照唐英年的宣布的直接意義,政府不再向市民推介而已!

 過去半年的爭拗,原因是政府已經預先設定了立場:就是已經接納了商品及服務稅。因為香港是以行政主導為政制的基礎,這類議案只能由政府提出。而政府對此必須已有定案,之後才可以向市民推銷。也正因為政府已有立場,民間社會的反應才如此激烈。因為民間不激烈反對,那就會讓政府過關,造成既成事實。所以過去半年,不是心平氣和地討論,而是上演了一幕攻防戰,政府想成功過關,商界、民間就全力防守,甚至反攻,爭拗的源頭在此。

提早終結推介利大於弊

 現在停止推介,那就意味不再存在一場攻防戰。沒有預設立場,那就沒有對立。在未來的三個月諮詢期,就可以各自表述。商品及服務稅反對者逾六成多,而且論據上也呈現一面倒之勢,我們大概可以預計到這稅項一定拉倒。既然一定不能推行,那又何必勉強把這個議題拉到選舉場上。這是曾蔭權的明智之舉,不值得大驚小怪。

保障低下階層利益

 就算不把商品及服務稅和選舉掛鉤,提早終結這對立也利多於弊。勉強把這爭拗繼續下去,只會把商品及服務稅這招牌搞臭,以後再拿出來討論時就更艱難。而事實上今次的諮詢也開壞了頭,讓人對政府的動機和目的都混淆不清。一方面強調零和增長,另一方面又建議擴闊稅基,再有意無意之間放出減薪俸稅和利得稅的氣球,把這三種訊息加起來,就很自然得出「劫貧濟富」的結論。再加上學理上已說明銷售稅是累退性質,理論和現實結合一起,政府就背負起「劫貧濟富」的罪名,不但低下階層反對,連城中一些專家也表態反對。這商品及服務稅如何推下去?

 如果以後再搞諮詢的話,有一個訊息必須帶出:那就是應該劃出一條不受新稅影響的界線。例如家庭入息三萬元以下的家庭,通過不同的補貼和減免,大致上不會受到稅項的影響。這只是一條粗略劃出的界線,實際上還要視乎個人的消費模式。但如果能夠劃出這一條線,就會勝過千言萬語。明確指出商品及服務稅不是衝著低下階層而來,也不須背負「劫貧濟富」的罪名,由諮詢以至推銷都會容易得多。

針對巧立名目的避稅活動

 還有一點可以強調,就是現時商界越來越多離岸公司的設立,這些離岸公司沒有在香港註冊,一些甚至連商業登記也沒有,但仍然在香港進行商業活動。因為不是香港公司,所以不需要向稅務局報稅,也有些不用納稅。而另一方面,相當多巧立名目可以免稅扣稅,以拉低公司的真正盈利情況。

 針對以上兩種避稅的問題,銷售稅就可以幫得上忙。因為稅收不再根據最後的盈利所得,所以不必再計算複雜的會計帳目,只要在香港進行任何商業活動,由請客吃飯到應酬送禮,以至增添資訊科技器材,這些本來在帳目上只列入開支,可以拉低繳交利得稅的數字,但一旦引入銷售稅,就一律從中抽稅。無論是在處女島登記的公司,還是為家屬親戚提供各式各樣的福利,一概不能幸免。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講,銷售稅又不是一無是處。(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