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鍾欣琦 圖:網上圖片
再過三個星期,我們不但要跟2006說再見,要道別的,還有現役的通用郵票。自從英女皇頭像從香港通用郵票上撤下,郵票已繁衍了兩代,緊接的第三代雀鳥系列,正摩拳擦掌,等待明年登場。
面積細小的通用郵票,飽歷數次的改頭換面,已不只是一紙郵票那麼簡單。它,內藏乾坤之餘,曾令不少「郵票痴」傷痕纍纍,慘成「負資產」……
有關它的每一段往事,集郵超過三十年的司徒福添在維港夜景映襯下,回憶著當中的點滴趣味,彷彿暗地裡訴說著香港曾面對風高浪急的變局。
明年,踏入回歸十周年,現役4年兼廣為人熟悉的叉燒包等通用郵票圖案,將功成身退,放下推廣本地中西文化交匯特點的使命,由生氣勃勃兼色彩斑斕的群雀接棒。
回望過去,通用郵票由一張簡單的郵票,搖身變成今天內藏防偽纖維、幻彩變色油墨和「磷條」等等,複雜程度恍如發鈔銀紙。是夜,香港郵學會司庫司徒福添在主席借出的中環辦公室裡,揭開通用郵票背後隱藏的一段段小故事。
「負資產」郵票
香港通用郵票摘下沿用百多年的英女皇頭像,首批以港島區沿岸的維多利亞港風景為過渡郵票,司徒福添鍾情它的全海景設計外,也因它曾掀起之炒風,教他印象難忘。「1997年炒風熾烈,這套海景過渡票,在郵局買只需約一百一十元,卻被炒高了超出一倍的價錢,炒得很瘋狂。」司徒福添說。
當年港人炒得瘋狂的,豈止郵票?股市和樓市同樣被炒作得如火如荼。誰想到,緊接的一場金融風暴,一下子撲熄了熱烘烘的炒風,頓時全城沉寂,股場「大閘蟹」、樓市「負資產」隨街可見,炒郵票的命運又如何?
司徒福添當時冷手執到「平」郵票,他造夢也沒想到:「除了買樓是負資產,買郵票都是負資產,集郵很少跌過面值的!當時郵票數量太多,又不升值,炒郵票者最後惟有賣出套現,不但未能歸本,還要打折賣給郵商,價錢曾經低到八折。」
平平無奇的過渡郵票,兼且郵票背膠特厚,未能帶領集郵愛好者順利過渡集郵歷史的新里程,卻帶給集郵者沉痛一擊,一個弔詭「傳說」更油然而生。「聽朋友說,能夠用普通擦膠擦走郵票部分顏色。」司徒福添笑說自己就未曾嘗試辨真假。
社會變遷的見證
郵政署於1999年和2002年先後推出第一、二代通用郵票,開始加上防偽技術。或許眾集郵者未忘之前「傷痛」,連續兩代的通用郵票,已經掀不起些微炒風,不過卻成為香港經濟背靠祖國的見證人。
香港經濟先受金融風暴所傷,復遭SARS重創,城內籠罩一片冷冰冰的氣氛,惟有假借同胞之手推動內部經濟,小小的郵票反映實況。
司徒福添說:「一直在便利店也有郵票出售,面值只適用於香港、亞洲和歐洲美加等地區,因為開始了自由行,很多內地同胞湧到本港旅遊,連帶對郵票的需求增加,原先只設在郵票售票機發售的$1.8郵票,未能方便旅客,所以到2004年10月7日開始,在各便利店新增售賣面值$1.8郵票。」
他還踢爆2002年初郵資加價,香港郵政臨時找來郵資標籤,暫替1毫郵票的角色。「2002年4月1日改郵資,本地郵費由$1.3加至$1.4,突然間坊間對1毫郵票需求急增,而重印的數量又不足,所以有一段時間,出現了30個編號的郵資標籤,估計是用荒廢的寄包裹郵資標籤機印出來的。」司徒福添一邊說,一邊在放滿郵票的檯上,努力地找尋著「冒牌」1毫郵票。
凸顯社會主流價值
郵票背後,黏貼著許多不同的小故事。
1997年的過渡票,以維港海景取代昔日的英女皇頭像,卸下了殖民統治色彩,強調的是以維港為代表的本土價值。1999年的金融風暴,以本地景點及旅遊名勝為通用郵票圖案,顯示的是當局在面對金融風暴後的思維,如何能夠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旅遊成為其中一個賣點,以本地景點凸顯的是香港的本土意識,若沒記錯,還有同期政府高調提倡的「香港品牌」及「香港形象工程」。通用郵票的圖案顯示的,是當時的主流價值。
於是我們也毫不意外地發現,2002年的通用郵票,用上了「中西交匯」的主題,將中式之叉燒包與法國麵包共冶一爐,凸顯的是香港如何為自己重新定位,尋找新的價值觀念。
近年環保議題再次大熱,香港的污染情況國際關注,環保團體與電力公司的角力,石屎與自然的發展,種種問題濃縮於一方郵票內,七彩繽紛的雀鳥強調的是香港多元的自然生態環境,環保的味道呼之欲出。
小小一枚郵票,體現的正是當時當地的主流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