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社評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居屋政策何去何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11]

 ■卓 偉

 公屋居民在入住公屋時已經接受了公共資源補助,但政府之後又再給他們一筆資助去購買居屋,即是說他們買居屋時是接受雙重的補助。政府的責任是為市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是運用公帑幫助市民置業投資。否則,豈不是抵觸了政府的福利哲學。

 房委會將於來年一月推售最後三千多個居屋,意味著居屋政策暫時告一段落。在這個時候本來應該要討論居屋政策是否應該繼續,如何走下去的問題。但可惜的是正巧公屋新租金政策出爐,社會的注意力立時集中在新租金機制或公屋租金減幅之上,結果令到居屋政策的討論未能開展。

 居屋計劃在一九七八年推出,至今已興建超過三十萬個單位,居屋是港英時代高地價政策所衍生出來,為了一些沒有能力購買私樓,但又超出公屋入息資產入息限額的公屋居民,提供一個自置居所的機會。這表示居屋存在的價值主要是在樓價狂飆的時候,市民就算窮一生也未能置業的情況下出現的,但於樓價平穩或低迷時就沒有多大的價值。

是否仍要將大量資源放在居屋

 政府在2002年11月公布房屋政策聲明(俗稱「孫九招」),清楚說明政府與私人物業市場所擔當的不同角色,以及強調政府日後只會為沒有能力負擔私人樓宇的家庭,提供租住公屋。具體措施包括停止出售居屋及出售公屋計劃。政府的目的就是藉住控制供應來穩定樓市,當時樓市已經連跌數年,樓宇貶值令到大批業主成為負資產,帶來各種經濟及社會上的問題,孫九招就是針對這個困境而出現的。

 在「孫九招」出台後,整體樓價顯著穩定,市民購買住宅物業時,亦較以往容易取得按揭。當然這還有各種因素,但不能否定的是停售居屋後市場因為沒有了政府這個供應商,供求方面更加穩定,很多中低價的私人樓宇價格已回落到與居屋相去不遠,於是我們不禁想,究竟居屋計劃是否已經完成了歷史的任務?市民對居屋的需求仍有多大呢?而且我們要知道,興建居屋要運用巨大的社會資源,例如政府在撥地建屋時,在地價已作出折讓,當中隱藏了大量補貼,政府資源有限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是否仍要將大量的資源放在居屋之上呢?

 居屋的對象,主要是一些經濟能力較佳的公屋居民,他們的收入早已超過公屋的資產限額,但他們又不能應付高昂的私樓價格,居屋正是為他們置業而設,當然既助他們置業安居,另一方面又可以騰出公屋單位加快輪候時間。但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公屋居民已經在入住公屋時接受了公共資源補助,但政府之後又再給他一筆資助去購買居屋,即是說他們買居屋時是接受雙重的補助,但諷刺的是他們是公屋上經濟能力較佳的一群,反而最需要幫助的一群所受的補助不及他們多,這奇不奇怪?

集中資源提供租住公屋

 政府一直以來都視公共房屋為一種福利,而且是一種剩餘性的福利,即是主要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要發展成一個福利社會。如果以此思維,政府就應該集中資源,幫助那些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為他們提供租住公屋。而不是運用資源去協助一些有能力的人士置業,因為政府的責任是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置業本身已經含有投資的功能,那麼政府不是運用公帑幫助市民投資嗎?這樣豈不是抵觸了政府的福利哲學。

 就算不談雙重福利的問題,政府要協助一些公屋居民置業,有很多方法可用,例如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貸款、現金幫助等,這些都可達到目的,又何必要大興土木,由政府部門親自興建居屋來代勞呢?政府部門的效率不及私人部門,成本亦比他們高,近年有關居屋質素的糾紛屢見不鮮,近的有藍田康雅苑的維修問題,多番為人詬病,而且由政府涉足房屋市場只會造成尾大不掉,建屋愈來愈多,最終扭曲了房屋市場。

 現時正好是一個檢討居屋發展方向的機會,究竟居屋已經完成歷史任務,或是仍然大有可為?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題目。(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社評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