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戲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粵曲唱片對粵劇的影響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12]

.葉世雄.

 說過粵曲唱片的歷史,究竟唱片的出現對粵劇和粵曲有沒有影響呢?根據過往我和粵劇演員和編劇的討論,以及個人的觀察,粵曲唱片的出現對粵劇和粵曲有很直接的影響。

 我曾經提過,要把舞台名劇灌碟,首要是聘請編曲人整理劇本,刪減一些只宜在舞台演出的場口,例如開打場口,一是把它盡量濃縮,二是補上歌詞,讓演員變成且打且唱。有些情況是刪減場口或片段後,上、下場劇情無法銜接,於是編曲人會撰寫原來劇本沒有的曲詞,把上、下場連接起來。另外一種情況是入碟的歌者並非原劇的演員,編曲人為了發揮歌者的歌藝,改動原劇的音樂編排,例如加插南音、木魚等。此外,亦有遷就聽眾的口味,以小曲代替原劇的梆黃唱段。

唱片版本影響舞台演出

 由於「唱片版本」流行,或能容易被沒有看過「舞台版本」演出的戲迷接受,戲班便索性選演「唱片版本」了。自從粵曲唱片面世後,唱片公司除了灌錄舊曲,也聘用撰曲人創作新曲。這些新曲流行後,戲班班主便會打它的主意,邀請編劇以它為主題曲,編寫新劇。例如《情僧偷到瀟湘館》便是先有單支曲,到了一九四七年,何非凡自組非凡響劇團時,由馮志芬編撰成一齣戲,與著名花旦楚岫雲在廣州演出。另外一種情況是用受歡迎的唱片曲代替劇本的原有唱段,近年最常見是演出《梁祝》一劇,不論是林家聲的版本或羅品超的版本,梁山伯在臨終時,他只會唱陳笑風的《山伯臨終》。

 由三十年代開始,粵劇便很注重「唱」,在一齣戲劇的中段或高潮,大唱「主題曲」,讓主角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感情和表演唱工。到現時,男、女主角大唱「主題曲」仍然是個別戲班招徠觀眾的宣傳方法。我認為粵劇注重唱的主要原因是三十年代「六柱制」時出現,編劇把「戲」集中在六個主要演員身上。要六個主要演員擔上接近四小時或更長的演出,大唱特唱便是最便利的方法;但這個方法是否行得通,最重要看觀眾是否接受。

觀眾愛聽「主題曲」

 由於粵曲唱片把名曲廣泛傳播,粵劇迷喜愛聽男、女主角唱他們熟悉的「主題曲」,很多觀眾看整晚戲,便是等待主角出場唱「主題曲」。曾經有一位前輩對我說,觀眾只要聽到他們唱「主題曲」,就算當晚演出多麼不濟,也不成問題。

 粵曲唱片的出現對粵曲帶來最明顯的影響是歌者因遷就灌碟的時間而改變唱腔或演繹方法。每張唱片的容量有限,尤其是七十八轉黑膠唱片,每面只可容納三分多鐘的錄音,一首十二分鐘的粵曲,便要分成四個完整的唱段,歌者因此便因應時間的上限,加快或拖慢演唱速度。我曾經比較徐柳仙《再折長亭柳》的「唱片版本」和「電台版本」、小明星灌錄的唱片和陳錦紅在電台灌錄的小明星名曲,發現徐柳仙和小明星灌錄唱片時,都加快演唱的速度和簡化了唱腔。

 我相信粵曲唱片對粵劇、粵曲還有其它影響,上述只是一己之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