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專業人語:人與自然和諧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6-12-22]

林光如

 地球是人類的母親,它以極其寬闊的胸懷養育著人類;地球是人類美好的家園,它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一部人類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認識自然、美化自然的歷史。人類一天也離不開地球,按照常理,人類應該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像尊重、善待自己的母親,同母親和諧相處一樣。

 但是,中國大陸在四十多年前,宣揚「人定勝天」,搞什麼「與天奮鬥」、「與地奮鬥」,濫伐森林、開山造田、圍湖造田,把自己當作主宰一切的上帝。其結果是使中國的大好河山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令很多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自然生態在神州大地消失。據研究生態的專家說,一處自然生態的破壞只需幾天或幾個月,而要恢復則要三百多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為了過上更加富足、更加美好的生活,當然要對自然不斷進行改造,讓它提供更為豐富、更為優良的物質資源。但是,這種改造不是盲目的、掠奪性的索取,而應該嚴格遵守自然生態規律。另外,要注意節儉,不可奢侈浪費。在這方面,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荀況(約公元前三一三年——公元前二三八年)就有精闢的論述。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 ,應之以亂則凶。疆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於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生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論》)

 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喜得跳。如果不讀《天論》,哪裡會想到我們的先賢在兩千多年前就對改造自然有如此深刻的見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大自然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不因為是堯就存在,不因為是桀就消失。大自然運動的規律是客觀存在,人們只能認識它、適應它、運用它,不能改變它,這是現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而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來了,怎不令人由衷佩服!另外,他提出的「疆本而節用」,即加強生產和節省開支,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不是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嗎?

 「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要從事後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這就是要求大家都尊重自然,珍惜生態資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上。果能如此,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就能牢固建立起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