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繼昨日率先報道廣東省檔案館解密中共當年涉港機密,本報在檔案局舊文檔中,還發現不少歷史事件中頗有意思的紀錄。如在64年為解決香港居民用水的東江供水工程,廣東省曾為此啟動節約規劃以紓資金之困。港人在享受「東江之水越山來」的同時,是否想到廣東民眾為此工程曾經勒緊褲帶?還有1961年震動港澳的「紅色間諜」曾昭科案也有部分資料解密,惟案中個人資料仍未解密,未能一解當年之謎,也屬遺憾。
在廣東省檔案局的舊文檔中,記者發現在中國政府興建東江供港河道時,港英政府曾提出出資興建。然而,正值經濟嚴重困難時期的中國政府卻堅持自己出資,以致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廣東省政府都陷入巨大財政壓力之中。
1963年,中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就已基本確定東江供港水利的投資,其中提到,在東江深圳灌溉工程總投資和1964年基本費用未確定前,再撥款300萬元,並相應增加廣東省1964年基本建設費用預算,連同7月份下達的2,200萬元共2,500萬元。
啟節約規劃 廣東大砍工程
到了1964年秋,中央的另外一份文件更進一步增加投資。在該份文件中,由李先念、薄一波副總理批示,將工程總投資控制在3,700萬元以內,並增撥1964年廣東省基本預算450萬元。儘管中央下發部分款項,但由於當時中國尚處經濟嚴重困難時期,廣東又遭逢大旱,因此雖說中央增款,廣東省政府依然陷入資金困難之中。
一面是本身的經濟緊張,一面是供港水利工程的大幅開支,為緩解財政狀況,按中央指示,廣東省政府開始大規模厲行節約縮減規劃。在當時的一份資料中,記者看到,原擬修建的外賓高級接待所、接待室和小食堂不再修建;縮小管理總局辦公樓的建築面積並降低造價(每平造價控制在70元之內);必須修建的居住用房按當時農民住房標準修建;招待用的傢具、汽車等以及施工機械不再購買;不准擺設沙發、地毯;綠化建設請發動員工自己動手,國家不撥投資。而同期修建的旗嶺樞紐、深圳水庫等工程則要求減少投資。
1964年是東江─香港供水工程的實施的關鍵年,但這一年廣東狀況也不容樂觀,包括遭逢大旱,以及主要施工集中在汛期造成工程時間拖延。該年8月,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廳長劉兆侖心急如焚地奔赴北京,向中央遞交了一份長達12頁的報告,其中提到包括工程中所遭遇的巨大苦難以及資金周轉的細節等。希望消除中央對資金使用的疑問,如期撥發第四季度款項。
中方主動出資 港英甚詫異
在初擬供港水利工程時,外交部西歐司司長謝黎曾於1960年接見英國駐華大使賈維,洽談具體事宜。當時賈維對中國政府主動出資非常驚訝,表示「這一觀點是新的」,因為港英認為港方是受益方,理應承擔全部設計、施工和費用。但按中國政府擬定意見,中方承擔所有開支,香港僅需支付水費。
以至於他甚至對其中細節產生懷疑,細問河道以及水源是否是東江;供應水量是否維持每年150億英加侖。在得到肯定答覆後,雙方當時還表示就細節問題,在廣州進行再次磋商。事後,賈維除表示感激外,還特別提出,在廣東與香港英國當局中也已修建了一條河道,「一條意見溝通的河道」。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25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