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恭蕙 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
上一次我們探討了全球氣候的變化,這次我將帶大家返回我們身處的大珠三角地區,一起探討周遭的氣候變化。
大珠三角,是一個由珠江水系中,西江、北江和東江的下游部分所形成的沖積平原。珠三角的地平面與平均海平面相近,北部和中部地區處於平均海平面0.4米至2.4米之上,而三角洲南部地勢則略低,介乎海拔0.4米至-0.3米之間。
區內平均氣溫已經上升
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第三大三角洲,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人口超過4,000萬。大珠三角是一個大都市區域,香港和廣州是最主要的兩個城市,區內逾半人口是城市居民。自1979年起,香港和廣州兩地之間的地區,以及澳門一帶急速發展,不少耕地都轉作工業用途。
由於受本身地勢、土地開墾歷史,以及區內不少土地是天然泛濫平原的事實影響,大珠三角一直都受到河水或潮水泛濫、颱風、鹹水入侵等天然災害威脅;這些災害更會因氣候變化而加劇。
香港天文台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於1951至2000年間,在華南地區28個氣象站蒐集到的資料,證實區內的平均氣溫經已上升。自1885年起,香港天文台錄得的年平均氣溫也上升了,幅度大約是每10年增加攝氏0.12度(總升幅大約是攝氏1.44度),並估計在本世紀末,香港的年均氣溫將上升攝氏3.5度。每年夏季酷熱白天(即最高氣溫達攝氏33度或以上)的日數將會大致倍增,從11日增加到24日;而酷熱晚上(即最低氣溫達攝氏28度或以上)亦會增加至每年30日,即現時正常水平的4倍。至於冬季的寒冷日子(即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日數將會由現時每年21日減少到不足1日。
類似香港的情況很可能會在整個大珠三角地區出現,尤以對城市的影響最為嚴重。大珠三角的城市,不少正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由於建築物排放熱力和空氣流動的特殊因素,導致發展密度高的城市地區錄得高溫。
各種嚴重氣象事故造成破壞
另一方面,根據電腦模擬顯示,若東亞和中國的二氧化碳濃度倍增,降雨量亦會同時增加。香港天文台預測,21世紀的年均降雨量,將每10年增加約1%(可是,增加的雨量並非平均分佈的)。天文台亦指出降雨量的年度變化將會增加,即是說會有更多年份會出現高於或低於平均數的降雨量。到本世紀末,預計全年暴雨日數將會按年增加約1日。
研究顯示,海面溫度上升可能會導致熱帶氣旋強度的增加。其中,多位科學家聲稱可以辨別出在過去30年,熱帶氣旋增多和變得越來越強的趨勢,並指出這趨勢與海面溫度暖化有關。中國一些科學家堅稱,2006年異常強烈的颱風季節比往年提前約一個月出現,導致華南地區數以千計的市民死亡,那是與全球暖化有關的。
即使現時的熱帶氣旋活動情況不變,預計風暴對沿岸地區將會因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增高而帶來更大破壞。沿岸堤壩被淹沒和出現決口的風險和次數都會大大增加。假若氣候變化真的會在未來為大珠三角地區帶來更多和更強的熱帶風暴,那麼上述各種嚴重氣象事故所造成的破壞將會更厲害。
此外,由於自然地理環境和城市發展的關係,區內極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影響,不少低窪地帶將會被淹浸沒。中國國家海洋局在2002年的研究顯示,大珠三角是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區之一。
有鑑於此,大珠三角的政府和商界在計劃所有長遠政策、基建工程、投資策略時,都必須開始考慮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明白到,在面對氣候變化的威脅時,他們必須積極主動,不能消極被動。同樣,要有效保障大珠三角及當地居民,唯一方法是從今天起制定應變計劃。(文匯論壇)
|